首页 > 艺术 > 艺术人生 > 正文

构筑东方体系 平等对话世界——访北京亚洲艺术中心负责人李宜霖

文章来源:华夏艺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28 16:29:32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总经理 李宜霖

 

  本报记者 林兴

 

  记者:李总,您好!请您为企业界、商界的朋友简单阐述一下亚洲艺术中心倡导的“新东方精神”理念?

 

  李宜霖:“新东方精神”其实是源自于我们自身母体文化的一个概念,艺术家基于对中西方文化和美学的理解和融合,在创作上进行了一个当代的转换。比方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新中式风格的家具,其实就是东西方审美体系融合的一个比较好的范例。东西结合,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结合不好的可能就是不东不西,会有些怪异唐突, 而结合得好其实就是东西兼容,包括现在的一些服饰,还有装修,也包含了某些东西方的元素很充分的结合。所谓“新东方精神”,就是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上,在充分融合东西方美学理论精髓后而产生的另一种当代美学。我们有这样一群艺术家,他们长期关注着自身的母体文化,然后在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中又有新的、当代的转化,所以你可以感觉到他们的作品既有东方古典文化的气息,又有属于这时代的特质。

 

  记者:简述一下亚洲艺术中心自1982年成立至今的成长历史?

 

  李宜霖:亚洲艺术中心于1982年创立于台北,到2017年的今天,回头看这36年,基本上可以粗分为几个阶段:

 

  80年代的台湾,美术馆和画廊刚刚形成风潮,从80年到90年我们还是处于生存阶段,那时候主要做的就是建立画廊自身的品牌和知名度,推广的更多还是台湾本土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创作风格上比较偏向于印象主义,因为那时候台湾第一代、第二代艺术家留日、旅欧,承袭的正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印象派审美风尚,而且这个方向也比较符合当时台湾藏家的审美趣味。第二个阶段就是90年代到2000年以前,这十年间,我们不仅接触到了来自大陆的第一代、第二代油画家,同时,我们也在90年代中期接触到了海外华人里重要的抽象艺术家,比如赵无极、朱德群、丁雄泉等等,还有水墨部分,例如林风眠和吴冠中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对于我们画廊界来说,要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域的艺术发展情况和市场形态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参加博览会,随着很多亚洲区的艺术博览会相互对一些国际画廊发出邀请,2000年以后,我们开始把眼光放外,对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艺术市场进行了走访,在04年和05年,我们分别参加了上海和北京的艺术博览会,也了解到中国大陆艺术市场的发展情况。04年我们在台北举办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群展,自这个展览以后,我们正式加入了当代艺术这股强劲的脉搏之中。

  2008 沉积-新东方精神展_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从06年正式入驻北京到今天,这十年是我们画廊发展的另一个新阶段,开始的前五年有点像我们早期80年代在台湾起步时所经历的,刚刚迈入一个全新的市场,如何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知名度,如何来整合各种资源,包括策展人、评论家、美术馆、博览会、拍卖公司、艺术媒体等等,大家从对我们基础认识到了解,到信任到肯定,这其实就是一个生存的阶段。然后,到后五年,我们做的更多的工作是加强品牌的力量,同时也更加明确了画廊的定位,更加清晰地知道我们要走什么方向,步伐更加坚定。2015年,我们在上海又开辟了另一个侧重于前卫、实验性艺术的新空间,在原来的品牌之上又增加了另一个平行品牌。我们也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增设更多的艺术空间,去进行更全方位的艺术推动和发展。

 

  记者:在一篇题为《亚洲艺术中心百年画廊梦》的报道里,您提到:“未来中国在艺术文化领域必将在亚洲乃至全世界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届时中国艺术市场也将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亚洲艺术中心在2006年及时入驻北京,从今天的发展形势来看,无疑证明了您这一预见是正确的,是基于什么样的认识让您作出如此自信的断言?

 

  李宜霖:其实我们可以回头看一下世界美术史发展的过程,在二十世纪初,世界艺术中心基本上是在欧洲,特别是法国,那是现代主义百花齐放的一个世纪,从印象主义开始到立体派,到野兽派,到表现主义等等,直到二战以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全方面崛起,在艺术方面上也产生了美国在整个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流派,一个是抽象表现主义,比如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另一个就是后来的波普艺术,像: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罗伊·里奇特斯坦(Roy Lichtenstein),这是完全属于美国自己的艺术流派,也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美国要建立一个自己的文化霸权,他如果去做欧洲的画家肯定是没有机会的,波普艺术和欧洲的精英艺术就有本质上的区别,并且美国当时的国家发展背景也提供了这两个艺术流派很好的创作题材。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实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文化上还是没有占据一个主流的位置,因为过去的世界美术史基本上是西方主导的,西方霸权国家肯定是以他自己的艺术家为轴心来推动,加上缺乏对东方(主要是中国)艺术的深入了解,所以我们的艺术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让西方真正的认同。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也带动了整个亚洲区艺术的蓬勃发展,许多亚洲区的艺术家都在流向北京、上海,许多国际间的艺术活动和交流都在频繁发生,这和当时的法国巴黎以及美国的纽约很像,这表明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平台,中国作为东方文化大国的代表,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肯定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下,而不是依托于西方体系下。

  2013 李真2013巴黎旺多姆广场大型雕塑个展_法国巴黎

 

  兴起于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多数还是受西方思潮(包括社会、政治)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风格和形态,他们可以代表那个时代,但是能不能代表我们整个文化体系的面貌,这一点有待商榷。从一个更宏观的趋势和背景来看,如果有一批这样的艺术家,他们对我们自身的文化非常了解,同时对西方整个历史和艺术也很熟悉,这样他们的作品可能就会产生很好的东西方美学的碰撞与融合。在今天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新时代,我们坚信好的艺术家作品一定是既有优秀文脉的继承(艺术家自己的文化属性),又有时代的(不同于任何历史流派的)特性,还有他自己的个性。

 

  仅中国人口数量就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量,从一些一级艺术市场、二级艺术市场反馈的数据来看,中国艺术市场已经成长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以交易买卖和艺术活跃程度来看,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是目前世界几大艺术中心,这也显示了从上个世纪的世界艺术单一中心逐渐朝世界艺术多中心来发展的趋势。

 

  作为东方文明大国,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随着我们中国各方面实力的提升,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去建立起一个可以和西方平等对话的艺术文化的体系和标准,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要去超越西方,东西方文明本来就是两个不可替代的体系。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十分殊胜的机遇,这样的时代机遇在历史上也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基于以上的一些认识,我们有理由相信二十一世纪是华人的世纪,华人艺术将创造无限可能。

  2014 释放未来-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_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记者:2008年8月,亚洲艺术中心首度于北京馆举办「新东方精神I-沉积」大型群展,在2010年举办「新东方精神II-承启」,被评为「年度画廊最佳群展」,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称:“这不单是种几棵树,而是缔造一片森林”,“ 新东方精神” 理念受到艺术界、学术界的高度赞誉和认可,总结一下“新东方精神”之所以引起广泛反响的原因?

 

  李宜霖:我们在08年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也是跟当时的背景有关系,那个时候当代艺术家的资源非常短缺,极度竞争。当时我们就想,在全世界聚焦北京奥运这个体育盛事的时候,在文化方面,我们能不能端出一个和其他机构不一样的“菜”,回头一想我们过去推广的一些艺术家,其实都是和现代、和抽象相关的,其中一大部分也是和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很贴近的,所以我们就提出“新东方精神”这样一个概念。这个展览所邀约的艺术家的规模和级别,在当时也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大家都觉得这个展览和当时流行的政治波普、玩世现实、艳俗等风格有很大的区别,是一个很新的面貌,之后大家对我们亚洲艺术中心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两个展览开始的。首先,这个展览的概念是由一个艺术机构提出来,尽管当时也有一些别的艺术机构提出类似的学术理念,但那更多是由策展人提出来并借用一个空间去呈现的;第二,这两个展览的参与艺术家在数量和级别在当时也是较为罕见的。

 

  记者:是您最早提出这个学术理念吗?

 

  李宜霖:是我父亲。

 

  记者:哦,您父亲真的很有文化远见!

 

  李宜霖:谢谢!

 

  记者:从2006年进驻北京以来,亚洲艺术中心挖掘推广出了例如庄喆、李真、杨识宏、应天齐等代表性艺术家,简单叙述几个令您感到骄傲的案列?或者谈一谈某一位艺术家的推广历程?

 

  李宜霖:好,我先以我们艺术家李真老师来做一个范例,李真老师1963年出生在台湾,骨子里其实非常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一直认为好的艺术创作是超越政治和地域边界的。从04年双方开始合作,我们就把他富有东方精神和哲思的雕塑作品带到国内外的艺术博览会开始做一些曝光,让更多的人去认识李真这一位艺术家,然后到0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平行展,再到新加坡美术馆、台北中正纪念堂、西雅图的弗莱伊美术馆、巴黎旺多姆广场,还有国内的一些重要的群展和两次在我们画廊的重要个展等,一路下来大大地打开了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奠定了他在亚洲当代雕塑家里的重要位置。我们和李真老师在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都非常接近,因此双方都非常坚定努力去创作和推广,期望未来能在艺术史上记下一笔。

  2015 枕流漱石-当代文人艺术展_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现在谈到海外华人抽象艺术家,赵无极和朱德群的重要性已经不遑多论,而我们画廊两位分别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的艺术家庄喆和杨识宏两位老师,以他们的年纪、资历,还有多年来形成的个人独特风格,也是在这个领域里在赵和朱之后非常重要和值得关注的艺术家。其中杨识宏的绘画和大家所熟知的很多抽象绘画不一样,艺术家对绘画、音乐、文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沉淀和数十年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很独特的创作语言和风格。几年前我们也在日本上野之森美术馆为他举办了一次个展,还有许多别的地区一系列的展览,这些年的推广也为他打开了东北亚及世界其它各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2011年,我们画廊成功为杨识宏老师举办过个展,今年年底也将迎来他在北京的第二个个展。

 

  记者:谈谈亚洲艺术中心在北京、上海、台湾三地艺术馆运作职能上的侧重和差异?

 

  李宜霖:亚洲艺术中心是我们成立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画廊品牌,包括在台北的两个馆和目前在北京798的这个馆,而上海成立的另一个品牌亚洲当代艺术空间,英文名A+ Contemporary, 这个空间我们比较侧重在艺术的前卫性和实验性,艺术家会偏年轻点,而北京和台北的空间则偏重于现当代艺术家的推广,以“新东方精神”作为主要的路线,当然也有一些当代水墨、油画、雕塑等这方面的展览,但是绝大部分的推广项目都还是属于“新东方精神”这一学术理念之内。亚洲艺术中心合作的艺术家年龄会偏大一些,大部分集中在四五十到七八十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创作资历和学术地位上也都有一定国际影响力,有一些艺术家甚至有着世界顶尖美术馆的收藏记录,这个定位也非常符合一个三十多年的老牌画廊的姿态,年轻的画廊针对一些年轻的艺术家,比较有活力、也很符合它自身的面貌,所以我们两个画廊品牌的定位和风格上做了一个明确的分割。

  2017 不分明:杭春晖_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记者:亚洲艺术陆续在巴黎、威尼斯、新加坡、香港等地成立办事处,这些据点常年展开哪些方面的活动?

 

  李宜霖:比如,我们在威尼斯做展览的时候,我们会通过我们的基金会先做一些项目的申请和执行,然后共同来举办活动。我们和这些外国艺术机构之间也会有一些策略联盟,因为他们在当地相对于我们会有更多熟悉的资源,通过他们可以整合一些优质的展览和学术性的项目,打开大家对我们的一个基本认知,扩展我们在当地的知名度。我们在香港和新加坡的代表也会去寻求一些和当地美术馆的合作,或者推荐一些设计师、建筑师之间的项目合作等等。未来,在我们具备更多能力和时间的条件下,我们希望在亚洲区增设更多的展馆。但是目前为止,在我们华人开设的画廊里面,我们拥有的展馆数量应该是最多的画廊之一。

 

  顺便透露一则消息,2018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这是目前全亚洲最顶尖及规模最大的艺术博览会,要能进入这一博览会,首先主办方会对所有参与申请的艺术机构历年举办的展览做一个世界范围的观察和了解,其次,你的申请方案能不能通过由世界各地代表性的艺术机构所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审核,因此能够进入这个博览会对画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每年入选的全世界两百多家画廊当中,中国画廊只有十几家,但是很幸运的,明年我们两个画廊品牌都顺利通过了这一博览会的评审,得以参与这个亚洲区最好的艺术盛会。

 

  记者: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祝贺您们。

 

  李宜霖:对,确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记者:台湾、北京、上海三处经济圈大辐射为亚洲艺术心中在艺术推广和收藏家积累方面带来的优越性?

 

  李宜霖:这个问题蛮好的。台湾本来就不大,基本上80%的藏家都集中在台北,我们在那边成立三十多年了,台北两个馆的辐射力其实是很广的,加上我们在那边办展览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品牌认知度和藏家资源。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现阶段台湾的客户对比较前卫、实验性风格的艺术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台湾那边一直以来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框架下发展的,另外当代艺术这样类型的展览也比较少,这些年我们A+在那边办展览,也是希望在当地慢慢培养这方面的藏家,但这确实是需要一些时间 。

 

  北京的藏家对传统文物比较喜好,这和北京作为历史都城的地域文化特点有关系,而上海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更加偏西化一点,反而是一个适合前卫性、实验性艺术生长的地方,那边的画廊也会经常举办许多跨界性活动,比较有趣、好玩,但是高端艺术品收藏上海目前和北京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目前全国购买高单价艺术作品的客人还是在北京居多,我们也是根据地域所在特点,北京展馆主打“新东方精神”,然后上海空间则另辟蹊径。台湾的特点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洗礼较为成熟,包括赵无极、林风眠、常玉、吴冠中等还有早期的一些近现代水墨大家如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等等,都是台湾收得比较多。亚洲艺术中心三地四个馆所接触的客户深度和广度与其它画廊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综合各个区域的定位和特点,我们能够给各地藏家做更好、更全面的服务,也会为各界藏家做一些跨风格及媒材创作的推荐。

 

  未来的画廊可能还是需要通过增设据点的方式以便辐射更广的收藏群体,参加博览会是一方面,但那是游动性的,需要持续性的参与。毕竟客户一年只见过一次你画廊的作品,而且艺术品也不是说在手机上看看图片就可以轻易促成交易的,特别是有一定单价的作品。现在的画廊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和销售的场所,每一个展览是画廊和艺术家共同呈现的作品,观者在现场面对一件艺术品的体验,和艺术家和画廊主的互动也更为需要。

  2017 山出-卞青个展_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记者:苏富比香港2017秋拍,常玉的一幅作品《花豹》以7941.25万港币成交, 2017年5月,赵无极作品《29.09.64》以逾1亿5千万港元成交价,创下了赵无极作品最高的拍卖记录,据悉,亚洲艺术中心馆藏多幅赵无极、常玉的作品,请问未来亚洲艺术心中将如何利用这些珍贵的艺术资源?

 

  李宜霖:像这些海外华人艺术家,赵无极或是常玉,其实他们的作品在他创作完成时,艺术价值就已经存在了,从艺术语言上来说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个价格和他作品的价值是匹配的。如果未来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和西方平等对话的艺术标准和体系,中国一流的艺术家作品价格还将继续飙升,因为西方的主流艺术家最贵的作品都在十几亿人民币左右,这个东西方艺术家目前的拍卖价格的差别提供了我们一些想象空间。而以媒材板块来看,在近现代水墨画,今年又多了一位创下亿元以上拍卖记录的黄宾虹,而相比水墨画家作品,赵无极、常玉等的油画作品,价格目前来看可能还没有到真正的最高点,我觉得未来他们的作品价格还有提升的空间。

 

  我的父亲这些年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在未来能够成立一个我们自己的美术馆,可以将一些重要作品作永久收藏,并进行相关的展示和研究,甚至未来在更多的公共空间去长期展示这些作品,让更多的人来观摩和欣赏,我想这也是我们回馈社会的一个方式。现在许多企业家出资成立美术馆,而目前中国的画廊比较少有这方面的计划,我觉得这是画廊再往上升级的方式之一。美术馆收藏计划除了我们自己代理的核心艺术家之外,其他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品都会在我们的收藏名单内,当然这个也不局限在华人艺术家,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甚至西方的艺术家都会是我们考虑收藏的范围。

 

  记者:当一个艺术家以成为某一画廊的代理艺术家为荣,那么这个画廊的品牌效应就彰显出来了,您认为亚洲艺术中心在国内已经完全具备品牌效应了吗?

 

  李宜霖: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我们画廊的确是具备了一个相当的品牌效应了。例如从客观数据来看,去年艺术芭莎举办的中国最顶尖的画廊的评比,亚洲艺术中心排位第十三名。当然历年来我们也多次入选其它媒体评选的重要艺术机构。在绝大部分公共认知里面,亚洲艺术中心的品牌已经是业界普遍认定的中国代表画廊之一。

  2013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中国大型独立项目-「文化‧精神‧生成」_威尼斯莫拉宮殿

 

  记者:您认为亚洲艺术中心要实现世界性的品牌效应还需要哪些努力?

 

  李宜霖:这个还是应该分短中长期来说,短期来看,还是希望在学术和市场方面能够实现和保持在中国具有一定引导性的一线画廊品牌之一,一个画廊做得好不好不是看你卖得怎么样,空间有多大,或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你办的展览和你推的艺术家好不好,同时这个认知也取决于绝大多数人认不认同你做的事情。

 

  中期的重点计划之一是希望能够在亚洲区继续增设我们自己的分馆或者办事处,同时举办更多的国际性展览。画廊要扩张必须走向企业化经营,要跳脱传统的家族式及合伙人的经营方式,这是绝大多数画廊现阶段必须要走的一步,唯有走到这一步你才有办法去扩张,现在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时代,没有企业化的团队,靠个人支撑不起来。同时你还要建构你自身的藏品,依靠藏品未来的价值升级扩充画廊的实力。长期来说,画廊还是要持续举办优质的、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学术性展览,画廊最终能够让他人铭记的不是它赚了多少钱,而是它举办了哪些有影响力的展览、推广了哪些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一位艺术家被载入史册,画廊能不能因为对这个艺术家的推广作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样被载入史册?一位重要的艺术家背后的推手是谁?画廊能不能扮演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角色,并且一同成长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

 

  记者:您曾经谈到“构建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艺术品经营链条”,请您详细谈谈这一经营理念?

 

  李宜霖:当时提出这个意见是因为我看到艺术产业链的角色和功能比较混乱,现在回头来看其实这些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市场,包括其它很多产业也是一样,很多既有的法则可能都会被改写,甚至是重建。但是未来艺术产业各个板块的功能和位置更加明确之后,最终还是会走向一个有序健康的状态。目前除了画廊比较少有跨版块的发展之外,一些拍卖公司、收藏家、基金会等等已不局限于自身的版块了,也会进行一些横向和纵向整合。过去市场比较混乱的问题是,一些拍卖公司直接向艺术家甚至画廊紧密合作的艺术家征集作品上拍,这对于画廊在维持艺术家作品价格的稳定性是会造成困难的,在一个还不够成熟的时机或没有达成一致性的合作情况下,作品拍卖的好与坏对画廊、艺术家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另外,一些艺术基金用一笔很大的资金以很低的价格去批量收购艺术家的作品,这也是对画廊造成其他方面的问题,但这里有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艺术家最终还是需要一个好的画廊去进行长期的专业推广,这样艺术家作品的价值才会被更多人认知和进行收藏,这样多年后随着藏家的积累和扩大,作品价格才有可能往上稳步提升。过去有些艺术家会开后门私自卖画,这个现象目前也改善许多,一些乱炒作的藏家也慢慢在消失,一个新的市场机制正在慢慢建立起来,业界也有义务共同来抵制一些破坏市场良性发展的行为,让整个市场朝向更有序、更健康、更理想的方向前进。

  2015 永恒的当下-杨识宏近作展_日本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请您对正准备涉入艺术品收藏的企业家老板提出一些建议?

 

  李宜霖:其实艺术收藏没什么捷径,就是多看、多感受,用你的眼和心去感受,沉下心去接受它,真诚的去和它面对交流,你才能获得它给你的精神享受,如果抱着太多其它想法,你肯定很难真正的体会到艺术带来的乐趣。要把艺术欣赏变成你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眼力是需要时间去培养的,有空抽一些时间多逛逛画廊及美术馆,慢慢你就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在观看一个展览后,可以问自己有哪件作品打动了你,或者你对那件作品影响比较深刻,在你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对艺术家及作品作更多的了解, 然后再开启自己的收藏计划。艺术品的经济增值部分在后端,一开始千万不要有太多功利的心态,否则还不如去作别的渠道的投资。艺术品最重要的还是它带给你一个观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和方式,这才是艺术的真正本质和价值。

 

  记者:嗯,很好!感谢李总的精彩分享!谢谢!

 

责编: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