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人生 > 正文

《砚台研墨》——访民间艺术家林承芳

文章来源:华夏艺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8-18 15:36:07

马从:林兄,小弟在此请教你关于书法的几个见解。

 
承芳:马从弟,咱俩相互探讨吧。早在1700年前,南齐谢赫在《书画品录》中就提出书墨有“六法”。一日“气韵生动”,二日“骨法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日“随类赋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日“传移模写”。
 
马从:请问林兄,何为“骨法用笔”?
 
承芳:骨法用笔中之“骨”是指原形物之“骨气”、“骨相”、“风骨”、“风流骨气”等。“骨法用笔”的根本意义在于用笔墨区构造某种艺术符号,以恰当地去呈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力量。张彦远在《论书画六法》里说:“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郭若虚曾指出:”凡书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可识矣。“可见,”用笔“是中国书画创作取得”气韵生动“的一大难关。马从:林兄那"应物象形”怎理解,你在此向书墨者讲讲你的高见吧。
 
承芳:不要客套话,没什么高见,而是日久生书情而已。应物象形,原于古代甲骨文,可以这样去理解,即书画家与外部世界通过”悟对“与神通”,在“物”、“我”合一的境界中打造一个“似与不似”的、“象、非象、非非象”的、人的“心性”与物之”灵性,完美结合的形体。且用笔墨可以去清晰的表达。宗炳在《画山水序》里提到:”又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人影迹,诚能妙写。“他又说:”夫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得理,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郭若虚也曾谈到:“今之书墨者,但贵妗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书法之理趣也。当代中国书法常常在用笔点墨时要求即人乎规矩,又超乎规矩之外。马从:林兄“随类赋彩”这个彩又与书法有何内在的联系?
 
承芳:大家知道,”色“在自然界里虽然是标明物体客观存在的因素之一,但它的最大特性是属于物体外观表象的不稳定素。而“彩”是色存在于个人思维对色的体现,它的变化丝毫无损物体的本质。于是说中国书法传统的创作重抒发而轻描写。这在中国书法创作中完全可以根据“畅神”的需要,主观地“赋”给墨者心手某种符合书家心理需要的笔墨流露,使其成为“情感意象”的组成部分。曾有古训“老墨立骨韵”“嫩墨主气象”故说中国传统书法历来追求以“素静为贵”。
 
马从:林兄,何为“经营位置”是书画笔墨创作中最为复杂的“移情”“抽象”程。
 
承芳:经营位置是在笔墨中被视为“画之总要”“书必点睛”。"经营位置”的意义在于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去创造一种在现实中又无法找到的“意象空间”。没有谁能指出这样的“意象空间”和哪个自然空间是一模一样的,只有它所呈现的“生命力”亦或“生命内涵”才是真正属于那个自然空间。它是表现情感与生命运动的概念形式。王微在《叙画》里指出:“夫言书与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动墨也,非以按城域,辩方州,标镇埠,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驱之状,书画寸眸文明。”唐杰契在《笔墨微言》里指出:“总文章法。不用意构思。一味填寨。则补纳也。焉能出人意表哉。所贵乎取势布景者。合而观之。若一气呵成。徐玩之。又神理凑合。乃为高手。”打破固有的视圈界限和时空观念,其积极意义在于给书画家精通自由展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广阔的途径。小弟,这就是俗称的书画布局。
 
马从:林兄请你说说“传移模写”。
 
承芳:好的,传移模写是人类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手段。在绘画传承中,其着眼点应集中在原稿神韵流动、笔墨精妙处。而书法则须临前人所留下的碑铭字帖。且不可笔笔拘泥于原稿之形迹。要“笔笔是自家写出,亦笔迹从古人得来。”“会之有心”,则必然“自得故笔法”。
 
“气韵生动”被谢赫列在“六法”之首。它黜艺术品艺术世界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每冲细节看上去都处于某种确定的关联之中。它让人们能够清晰感知作品所呈现的人格意义与情感意义。在中国书画创作中,使不断演变的原形物摆脱偶然性和变动性而上升到必然层面并固定在画面中,转化为“有意味的形成”。这需要每位书画家的精神世界以种不受抑制的方式有条不紊地、充分自由地展开,才能超越客观的局限性,摆脱迷乱劰感官把握,深入到处然和抽象的领域去创造一种绝对存在的和越处在现象的彼岸世界。郭若虚在其《论气韵非师》-文中说:人品既
 
以“美”的观念为主体的艺术创作被视为是人类感情的客观化。是审美的自我愉悦。审美愉悦的对象是客体,引起审美的原因则是主体。主体的内部活动是主体自身的心理状态。审美活动就是把心理状态移人到客观对象中去,给对象懒化的观照,从而产生审美愉悦。人们所欣赏的并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自我。实际上,移情过程是在一个与“自我精通神”在结构上大致类同的客观对象中去玩味自我本身。这是移情的根本动机。移情活动还表现为种自我肯定。人你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一种目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我们随着自我的内部活动在某个外在的客体中亦即某个外在昀形下式口川出现,我们也就相应地在某体或某形式中找到了自我的存在。通过“情”“景”交高融形成“情感意象”,并用绘画要素将其构造成画面的整体式样。一切美的感受都蕴含在这个整体式样中。人类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借此用以启迪和升华人们心灵劰感悟程度。
 
例我们对“梅”“兰”“竹”“菊”这些植物的自然属性在一些人看来象征着人类的某种德性。用绘画语言去表现它们,无疑企图借此抒发对“君子之德风”的仰慕心理。松树视根,喻君子在野、杂树喻小人峥嵘之意。
 
林承芳讲述
 
柳马从执笔
 
待续
 

附林承芳部分近作赏析:

11.jpg

林承芳作品

 

12.jpg

林承芳作品

 

13.jpg

林承芳作品

 

14.jpg

林承芳作品

 

15.jpg

林承芳作品

 

责编:段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