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人生 > 正文

原平老人邢同科:把乡村生活描绘在墙上

文章来源:华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1-18 17:48:21

华讯网11月19日电  墙围画,既有美化居室的功效,又有固化墙壁、遮挡粉尘的作用。绘制精美的墙围画,可保存长久,数十年后用清水楷擦,依然晶莹亮丽,婉若新作。

1985年,国家修建山西境内铁路,在原平城中村班村发掘出宋代古墓葬,内室四面皆有壁画,盘有土炕,一幅清晰地《二十四孝·郭巨埋儿》,成为原平墙围画历史悠久的佐证。

山西,原平,中国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因这里属黄土高原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偏低,室内流行火炕,风箱锅台齐备,土质坚硬细腻。为墙围画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起房盖屋、男婚女嫁历来就是平民百姓人生中的重要大事,而墙围画的绘制也就成为其中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原平炕围画的辉煌时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那时,随着政治运动的降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把目光重新转向了对住宿条件的改善和居室环境的墙围画。一大批墙围画高手随之诞生,原平老人邢同科,便是其中一位。

2015年,邢同科离世,自那时起,女儿邢菁骅才有意识地开始大量搜集并整理关于父亲与其作品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推进,资料的充实,邢菁骅越来越走进父亲,理解父亲,想念父亲……

问:作为原平走出的世界级艺术家,您的父亲邢同科生前就得媒体的广泛关注,生后更是被立为原平墙围画的标杆人物。但他一直低调从事,很少对人讲自己的荣誉。作为他的女儿,您是否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您父亲的从艺经历:

答:我父亲是1942年生人,因生在响炮接神之时,所以自打出生,就得街坊邻居的长者笑称,说他是“神儿”。说来也怪,这“神儿”,好像自带一股与众不同的神灵气。上小学时就每试第一,给爷爷奶奶增添了一份光彩和体面。初中就读30里外县城的省立范亭中学,续读高中时,其艺术天赋崭露头角,深受当时任教的书画大师段体礼先生赏识。上高中时,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崞县小报》插图,被评为甲等模范通讯员,并陆续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了数十件版画作品,还得到版画界前辈李桦和力群等大家的重视与培养。日后受省里推荐,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因招生名额大减和不招收农户学生而未能如愿。但父亲立志走艺术之路的初心不改,在北京清河塑料厂从事商标、广告、包装等美术设计,“文革中”回乡参加板报宣传、标语书写和绘制领袖巨幅画像等美工业务。

六十年代后期,父亲走进墙围画艺术园地。他跟随老艺人胡三满和曾参加过北京雍和宫古建彩画工程的张文斗大师潜心学艺,精心研习,得其真谛,渐成道行,成为徒弟队伍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被人称为“天生画匠”“鹤立鸡群”。

我的父亲是一位不甘寂寞的奋斗者,也是一位勇于开拓的创新者。1968年,父亲在其一篇题为“奇迹”的记述中,把“不断创造奇迹”当作个人生存的动力和基础。在研读《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书后,更立志在某些方面要去努力创造“世界纪录”。他固执地认为,人的生命和精力虽然有限,但只要能审时度势,集中优势,全身心投入,在某些方面求得突破并创造奇迹是完全有可能的。

问: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使您的父亲立足墙围画、扎根墙围画?

答:我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原平人,他热爱家乡,热爱艺术,他一生都在通过自己的笔记录着乡亲们的乡村生活,描绘着理想中的乡村生活。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期,墙围艺术进入鼎盛发展期。这一时期,土地联产责任制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农村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建房热,且新房结构仍然是包括风箱、锅台、火炕组成的传统木料建筑,为墙围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确实可行的空间场所,出现了持续的“墻围热”。人们不断相互观摩学习、革新深造,使墻围艺术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远远超过了原有的历史水平。

父亲经历了那个持续兴起的墙围热时期,认真观察过周边农村所有较为有影响的墙围壁画。他通过几年的实践和冷静的思索,认识到农村的墙围壁画毕竟是整个壁画艺术领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方面,以往的老艺人多属于文化层次较低的师徒传授,新一代的能工巧匠普遍没有经过严格的艺术熏陶;而另一方面一些号称艺术家的墙围创作,也受政治气候、时间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实现突破。而自己已经了解了一些十八、十九世纪的壁画配方艺术,研究了做为东方壁画明珠的敦煌壁画艺术和永乐宫壁画,在整体构思、色彩、精美程度,技能技巧等方面,自己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绘画技能,尤其是在北京数年的产品图案、商品包装和广告设计的绘画实践,更能体现墙围画中的装饰要求。 父亲自信自己在文化修养、艺术实践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要做到对目前墻围艺术有所超越,经过努力与创新完全是有可能的;经过潜心准备,在具体操作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墙围画的总体轮廓,随后,父亲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包括墙围画的调试必须是这项作业在历史上最高的;墙围画的边饰和画空必须是历史上最多的;墙围画的色彩是历史上最丰富的;墙围画的内容是历史上最复杂、尽可能是包罗万象的;墙围画的质地是最坚固的,力争能保存百年以上;墙围画的制作时间是历史上最长的……

于是,一个长期酝酿的目标已经形成——父亲将通过一项墙围壁画的奇迹来改善和拓展自己的生活环境,必须在有生之年取得一项人类有史以来从未达到的壁画艺术的世界纪录,这项纪录将由他亲自在自己的居室内得以完成。

问:您的父亲真正被外界关注是在1973年,是否就是您刚刚所提高的“人类有史以来从未达到的壁画艺术的世界纪录,由他亲自在自己的居室内得以完成”呢?

答:是的。那是在1973年的元月11日,父亲在施家野庄村在自己的居室内开始了墻围绘画的巨制之旅。绘制前,他首先确定了墙围的高度,早期墙围画一般是2.2尺,后来都增到2.4尺左右,最高的达到2.5尺。考虑到墙围画和室内墙壁的具体比例,2.2尺大约是整个墙面高度的三分之一,2.5尺已大大高于这个比例。但他确定为2.7尺,这是破记录的高度了,约占整个墙面高度的五分之二。

为了便于着色和固化墙围底帐质量,他在沙壁墙面先刮一层加了清漆和浆糊的黄土底,又在抛光墙面上粘贴了一层轻薄而细腻的优质宣纸。这比以往用有光纸的底帐要好得多。

应该说,父亲创作的墙围画具有太多的创新与体验。整个锅台部分不仅含有七层复杂多变的边饰,还有包括三幅花鸟、两幅风景组成的小画空,这在以往墙围史上也是从未见过的。

父亲在绘制墙围的边饰图案中,已经在社会引发极大重视。一些同行艺人在他确定边饰总局后,确实为之担忧。如此数量的边饰和密窄的空间,色彩如何处理?图案怎样变化?好奇的参观者起初三三两两,后来成群结队,到完成锅台炕围的大部分边饰后,参观者无不惊叹不已,一而十,十而百,村里村外,全县上下,几乎无人不知,每天参观者多在百人以上。这就使得父亲白天不得不忙于应酬,而后期的大量工程一般只能在夜间进行。

越来越大的参观队伍及其调试评赞和期盼,更加激发了父亲的创作热情,以致在绘制画空时更千方百计地力求超越和创造奇迹。

落款中采用如此多变字体的形式创意,同样是墙围历史上没有的。收尾工作的刷矾、上油也都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到1973年4月22日,墙围画全部完工,历时整整一百天,在墙围壁画史上创造多项奇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973年元月11日至4月22日,父亲在自家创作的墙围壁画,是他在这一艺术领域的一次全力以赴的大胆实践,取得了任何不持偏见的人们都能接受的巨大成功。人们普遍认为,这个墙围壁画堪称人类画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布局、色彩、内容、技巧、精细程度,都是以往家庭壁画中从来没有过的。

从1973年2月至5月间,就接待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外地客人、领导、艺术工作者及当地群众数万人次。其中包括国务院文化组、中宣部、外贸部的工作人员,也有包括山西省美协主席在内的各界美术工作者和山西文化厅组织的数十人的参观队伍,均给以极高评价。有些墙围画工作者先后光临十余次,探讨作画技巧、临摹边饰图案。有的甚至说出“对父亲崇拜到五体投地了!”的话语。

出于听取建议的想法,父亲当时曾将每天参观者的评价记了厚厚一大叠纸,不幸的是,这些难得的第一手的评价资料在后来的一次失火中大多烧掉了。在这个墙围画的影响下,一时间在全县掀起画细墙围之风,何英才、常增宝、胡三满、贾福车等画了极细的墙围画。不少人远道慕名而来聘他作画,但在当时政治条件下,“外流单干”是不许可的,是会受到批判的。一种极具原创努力与奇迹水准的墻围画艺术,遂失去了最佳流传时机。

问:是的,如果不是受到一些政治干扰和不该出现的麻烦,这个墙围画的影响无疑还会进一步扩展。这就是特殊时代带给艺术的局限性。

答:是的,好在父亲自己心中有数,他做了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情,未来的历史将会给以公正的评价。在以后的十五年,父亲从没有间断围墙画艺术创作,他饱蘸15个春秋的风雨,为本县近100个村庄的乡亲们精心绘制了近300个墙围画。部分精品还上了1986年香港出版的《中国旅游画报》,又被广东电视台《大江北望》摄制组全幅拍摄。特别是20世纪末,他的墙围画作品在参加第四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览中大出风头,荣幸地获得了“国际特别奖”,并被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父亲的墙围画艺术作品是家乡大众最为赞誉的,但在父亲所留的艺术作品中这仅仅占一小部分。不说他的成名之技版画、大型牌楼彩绘;亦不说他的业余爱好石刻、雕刻;更不说父亲花大半生心血筹划、修建的续范亭纪念堂里留下的众多艺术珍品;单说他那八种书法字体就让我辈倾慕不已。然父亲就这样离开了他酷爱的艺术殿堂走了,留下了一位中国农民的奋斗足迹,留下了让我魂牵梦绕的怀念,留下了令人称赞的艺术作品,亦是富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圆梦中国,阔步路带”的大好时机,转方式,调结构,谋发展,形势呼唤着创新创造精神,呼唤着大批工匠,特别是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的涌现,这,有如大学必须拥有一批大师,才可称作“大”一样,所以,我泱泱东方大国,就必须拥有一大批国级式工匠才行,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选择。如果父亲泉下有知,他一定会倍感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