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泰州3月3日电(记者范玉斌、实习生应)在新的皇冠肺炎疫情下,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招聘难、返岗难、产业链衔接难。为了促进防疫和控制的“双赢”以及恢复工作和生育,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安全阀”,而且需要一个“推进器”。
在制造业大省浙江省,世界各地的许多企业都在利用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利用“机器替代”来抢占时间和提高生产能力。
浙江康华眼镜有限公司位于台州玉环,其大型寺庙生产车间内无人。60多台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满负荷运转。原材料通过轨道运输到每台机器上。当机器运转时,异形镜腿从机器的另一端“吐出”。
“像这样的制造过程,按照传统的生产模式,大约需要六七个工作站,但是经过自动化改造后,现在只需要一台机器,一个小时就可以生产300件。”该公司研发部门经理杨表示,借助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是传统生产模式的2到3倍。
在浙江,“一步一个脚印”回归工作的背后,是一波又一波的“机器替代”的推动。
位于台州的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得益于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和升级。以自动缝包线为例。目前,一条生产线只需要10个人,而根据原始生产线,大约需要150个人来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动生产线优势明显,赢得了第一个恢复生产的机会,将有助于订单尽快交付。”
自动机械手、机器人焊接、激光切割、成型和焊接自动生产线.在出口龙头企业浙江永强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正“破浪而出”,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日产量、降低劳动和企业成本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种流行病迫使浙江企业加快内部潜力开发,要求重要的机器和生产力,通过自动化设备抢占生产、提高生产能力和时间。
在宁波宁海浙江振能催化剂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精密智能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行。长臂机械手可以灵活抓取物料、跟踪作业和离线运输。车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器控制车间生产线中化学物质的温升、湿度和反应时间。
"两条自动生产线现已恢复工作。整个车间只有八名工人能够控制混合、挤压、热处理和干燥四个主要过程的生产智能设备。”该公司负责人陈表示,他们在2012年投资近1亿元人民币建设了一个“机器替代”生产车间。智能生产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而且保证了操作环节的安全,为企业抢占生产构筑了一道“铁墙”。
疫情下,许多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就业困难,这也刺激了更多企业对“机器替代”和智能转型的需求。
"几年前,我们的生产车间需要200多名员工,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从2018年开始,我们连续投资8000多万元,自主开发了12条新生产线,实现了“机器替代”,大大提高了产品精度。”浙江优特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说:“在疫情的考验下,我们努力进行技术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
智能制造和“机器替代”等技术创新显示了他们在浙江复工的实力。此外,地方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化危机为机遇。
“中国电器之都”温州乐清,受疫情影响很大,而且
对此,浙江七喜洁具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孙元彻表示,该企业已腾空厂房1300多平方米,正在等待下一批自动化设备“进入”。“这种流行病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更换机器’的紧迫性。今年,我们会再增加9至10组自动化设备,并将相应车站的工人人数减少至50%左右。」(结束)
[编辑:方家梁]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