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经济增长。一些机构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的资金需求将达到1.5万亿元。然而,由于绿色公私伙伴关系项目的低收入和低回报特点,私人资本没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其中,巨大的资金缺口难以有效填补。
"仅靠公共财政难以有效解决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问题."清华大学副校长彭钢表示,在这一领域引入公私合作模式和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是促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同时,他指出,行业应准确研究这一模式的阻滞点,重点解决投资回报机制规划、技术和模式创新不足、同质竞争等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正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形式。华夏幸福基金会有限公司CEO张书峰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公私伙伴关系项目的唯一发起人,观察到中国未完成的城镇化造成了巨大的市场缺口,这将是公私伙伴关系项目“有针对性”的关键领域。
“中国有2800多个县。这些小县城的发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缺乏资金,第二是缺乏人才。”张书峰指出,从公私伙伴关系发展历史来看,发达国家的公私伙伴关系项目更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泄漏检测和补偿,而中国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全面更新和系统补充,这将带来大量投资机会。
中美绿色基金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别研究员徐琳也认为,中国的绿色投资应该精确进行。具体而言,可以关注五个领域:节能和清洁能源、智能和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和服务、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以及生态环境改善。
徐琳进一步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绿色领域的投资需求和利润率都在增加。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资产价值实现机制,包括成本补偿机制和绿色资产交易机制,将成为鼓励投资、促进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完)[编辑:萧玉]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