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工具。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当宏观经济运行波动时,仅靠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应对,必须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党中央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实施了有效的宏观调控,发挥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外部环境挑战和不确定性增加。 在此背景下,为了保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稳定就业、稳定金融、稳定外贸、稳定外资、稳定投资和稳定预期的政策目标,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和动力变化,有必要进一步增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充分发挥最佳政策效果
合作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重大社会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美好生活需求的根本措施。财政货币政策应坚持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扎实做好稳定就业、金融、外贸、外商投资、投资和预期的工作,为高质量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创新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规律,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在促进创新发展中的协同作用。财政政策在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技术突破中发挥着鼓励、引导和推动作用。货币政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双方还应共同履行为实体经济服务、克服贫困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职责和使命。
协同创新宏观控制 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正从简单的方向导向转向复杂的量化调整。 按照深化供给结构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体系,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工作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得到加强,以提高效率,努力削减税收和费用,弥补差距和调整结构。稳健的货币政策应保持适度的紧缩,控制货币总量,促进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优化,提高金融体系与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的相容性,保持广义货币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长率相一致,坚决避免“洪水泛滥” 密切关注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和高成本,实施税费减免等金融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金融资金对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同时,加大对中小银行准确性的针对性降低,有效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
合作预防和化解重大风险 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关键是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关键是妥善处理金融安全、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监管,牢牢把握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要充分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的协同作用,建立约束地方债务需求扩大的机制,明确政府债务金融支持范围,做好专项债务的发行和使用支持工作,遏制任何形式的政府不规范借贷,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同时,应对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市场风险和不良资产风险,应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与战略研究所所长)[主编:王禹]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