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人类伟大的创造活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 10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向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19)发了贺信,表示中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凸显了中国对促进全球科学技术创新合作的信心和意愿。以“科技为人类的共同命运”为主题的“智慧盛宴”吸引了6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其中包括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了任命,表明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一部分。全球创新格局。极具吸引力。
中国科学创新的光辉灿烂,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根据世邦魏理仕(CB)的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在2019年连续四年持续上升,并且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Insights是国际知名的研究组织,在全球32家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中,有10家在中国。中国的研发人员总数已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研发投资来源和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来源。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和动态创新生态支撑着本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特里克(Viterick)衷心感叹:“中国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选择的平衡不断向中国倾斜。”
“在技术浪潮中,没有人是孤岛。”正如21世纪《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号书中描述的现实和未来一样,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进步的开放与融合,交流与相互理解,合作加速实现超越,国际合作已成为国际合作的必然要求。科技发展。中国尊重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与世界其他地区共享创新发展成果。中国与15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创新合作关系,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中国空间站已邀请世界各国进行机舱内外的实验项目;第四次获得的月球倒退检测数据向世界公开。中国参与了世界许多地方同时发布人类的第一张黑洞照片;中国的主要科研基础设施,如500米球形射电望远镜和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合作平台。合作继续为促进人类科学技术的全球行动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以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解决各国关注的一些重要全球问题的唯一途径。中国研制的埃博拉疫苗给非洲人民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已成为保护非洲生物多样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平台。中国的工程技术突破了“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项目的众多技术问题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美丽的中国“创新名片”概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人类福祉并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国际宇航大会向中国科学家颁发了今年的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以表彰他们对促进空间科学和技术的杰出贡献。在某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背景下,国际宇航大会的这一举动充分表明,开放合作是包括科学界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开放可以进步,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国家之间创新要素的开放,持续和高效流动已成为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如第二届世界顶级科学家论坛《上海倡议》所强调的那样,开放,合作和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仍然是支持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基础。世界各国都应携手创造全球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把握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带来的机遇,为人类谋划共同的未来。
车斌[编辑:张亦凡]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