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经济资讯 > 正文

漂流社会人:他们是否离理想工作更近?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03 09:43:42

在社区漂流的书籍:他们是否更接近理想的工作?

1464587690.jpg

一个月前,高中的朋友决定放弃上海,这是一个充满爱与恨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在同一个城市吃饭很困难。一小时前,学生们在研究生交流中发了一个朋友圈,定位在朝阳区的租房。文字“北方漂移总是流离失所,也许生活就像这样。”只能默默地称赞。凌晨4点,在北京大兴区窗外,没有任何黎明的迹象。看来它们中的许多可能会溶解在厚厚的黑色中,例如被盗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请阅读《工作漂流》,我的内心很尴尬。

这是关于跳槽的纪录片文献。作者Inagi用八章跟踪和采访了八名日本青年。在日本,像这样工作后不久改变跑道的人被称为“第二个新兵”。

Nakamura Yukako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艺术系。她去集出版社是她的痴迷。为此,我故意放弃了两度退休信贷,并以延迟毕业的价格交换了增加招聘的机会。似乎“一切尚未开始,一切都没有丢失。”当她无法这样做时,她找到了她的能力。 Fujikawa的策略是拍摄所有的照片,并为她提高专业经验,对她来说,尽可能地差,并且应该没有遗漏。然后,简单而粗鲁,“这将是一个吞噬一个机会的问题。”

与桥梁宽而宽的事实相比,当然,它是否真的是洒脱是另一回事。当银行业大幅减少招聘人数时,他抓住了板凳席位。 “没有私人作业,它被迫寻找工作。”之后,比如“你在做什么?” “这一天什么时候会持续?”一系列无法回答的问题层出不穷。判断错误,总是要退缩。在这方面,山根洋一和桥关桥前面应该有一个聊天,感觉为时已经太晚了,接下来就被海浪冲进了洪流。与桥梁不同,山根有着更好的心态,踩着社会人的脚步,乐观的节奏。

“理想工作”的形态演变成悬疑连续剧,等待“新卒”寻找答案。触摸工作的实感,让抓不到的想法愈发具象化。只不过,追寻的过程有可能导致那套支撑自我价值的内在逻辑突然崩塌,空虚浸透空气。逐渐清晰可见的职业轨迹让人抓狂,“当我发现跟公司前辈们的工作状态相差无几的时候,就再也不想待下去了。”该如何是好?今井大祐转述同事的话,“他们说,大概过了3年,总算踏上了下一个台阶”,三年又三年,慢慢熬。不安的星火燃烧,不劳烦他人制造焦虑,早已自造焦虑。

焦虑不安有的来自“时间”,意味着有效期。“东京大学毕业这一品质保质期为两年或三年”,东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生、经济产业省公务员原口博光仍能记得当初入学典礼的教授发言,他想佐证的是自己的看法“社会正在发生变化”“规则正在发生变化”。即便持有名校万能护照,一些关卡也不奏效了。“就快奔三了,年龄越大,重新进行职业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小”,山根洋一后来改行做职业咨询顾问,他更清楚残酷的职场现实。

焦虑不安有的来自“危机感”,捆绑着一个人的市场价值,停不下来。在大型电机公司研究所的大野健介明白满足现状可以轻松,可对源源不断产生的“不安”束手无策,“无形当中好像有一双手,在不断地将人推出舒适区。”诚如他父亲大野武史感叹的那样,“不是因为日本人自身努力工作才使经济有了飞速发展,而是因为本身处于那样的时代,我们工作起来才那么拼命。”每天雷打不动6点起床学习专业是从事外资咨询的长山和史平平无奇的日常程序,“像我们这样的行业,通过销售知识从顾客那儿收取高额的费用,因此无法提供相应服务的人就应该离开”。

于是有人坚守,有人出走。有人苦尽甘来,有人铩羽而归。

《工作漂流》终究是一本治愈而不是致郁书。8位社会人的漂流都得到正面反馈,各找到可依托的说辞自洽,重建稳定的内心秩序。像走完一场英雄之旅,获得最终奖赏。难以界定是成长还是妥协,抑或二者兼有之。

再揭晓一下,原书不新,2010年4月第一次出版。3年后,作者稻泉连在新版后记补叙八位主人公的后续发展,其中有的人又去漂流了。他们是否离“理想工作”更近?这里借用长山和史的语录,“结果并没有什么正确答案,一定是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答案就是正确答案。因为社会多元化”。

首版发行后的第九年读到中文版。换了时间地点,“迷惘的一代”“就业冰河期”依然不过时。或者这样说,哪一代人不迷惘?哪一年又不是被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季”?

天亮了,“七八点钟的太阳”们继续有条不紊地一天运转。

李怡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