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千年芳华,将敦煌故事延续至保护莫高窟的技术创新
科技日报记者唐婷陈宇
“总书记鼓励文化工作者讲述敦煌的故事并讲述中国的故事。作为一名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我们深受鼓舞。“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调查研究,第一站来到敦煌。莫高窟。在谈到当天下午参加的研讨会时,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门研究员陈刚权非常兴奋。
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建于公元366年,结合了建筑,彩色成型和壁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在莫高窟的保护,维护和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敦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技术来减少疾病,延长寿命。
新想法
“顽固性疾病”让壁画延长寿命
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洞穴,只有70幅壁画向公众开放。由于许多洞穴的严重性,可能永远不可能与游客见面。
85个与游客不相符的洞穴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导致整体壁画脱落的空洞疾病。
1997年,“重病”中的第85号死胡同被敦煌学院列为“救赎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科技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方法落后,敦煌学院选择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联合研究。为了找到修复材料,专家花了整整四年时间对80多种材料进行了实验,发明了“灌浆”技术,将泥浆注入空洞壁画中,填补了空隙和裂缝,硬化和修复壁画。
然而,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的泥浆将壁中的盐带到表面,这会影响壁画的价值。同时,它会导致盐画对壁画“癌症”的破坏。很难更好地修复它。
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古代壁画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陈刚权和团队提出了一种消除和减少文化含盐量的新途径。通过使用新材料结合海水淡化技术的遗物。经过三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盐害控制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旱地环境保护完整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的支持下,研究人员进一步依靠科技手段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疾病的成因和微观原因。破坏机制,保护技术和设备研发的深入发展,形成了壁画保护和修复方法体系。
实时监控和警告
卫报文物“微环境”
暴风造成的风尘和湿度上升..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旅游开放给莫高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为了保证洞穴壁画的稳定性和彩色塑料保护环境,我们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建立了莫高窟的监测预警系统,并为洞穴建立了科学的开放式管理系统。”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主任王小伟介绍。
在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洞穴中的微环境监测数据,莫高窟小区域气象站的数据,区域游客的分布图,接收信息和主要区域的视频。洞穴区域都在眼前。监测系统实时监测70个露天洞穴的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水平。
自2002年以来,敦煌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预防性保护研究,主要内容是“莫高窟洞穴游客”,并确定洞穴的相对湿度不应超过62%,二氧化碳不应超过1500 PPM。预警指标。
一旦洞穴环境超过警告指示器,系统就会自动向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发出警报。洞穴管理部门和接待部门将根据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调整旅游线路,启动调整洞穴,及时对洞穴进行通风除湿,进行预警,使温湿度和碳二氧化碳指标回落到安全范围。在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莫高窟采取管理措施停止开放,并及时宣布暂停开通通知社会。
王小伟认为,监控系统收集和存储各类数据,分析和总结每个洞穴的着色和壁画的变化,为莫高窟的预防性保护和科学的开放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依据。它有效地解决了保护与旅游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旅游开放与洞穴保护的均衡发展。
数字技术
让千禧年石窟“活着”
莫高窟虽然规模宏大,洞穴众多,但每个洞穴的空间极为有限。洞穴中的彩色塑料画和壁画由易碎的材料制成,如泥土,木材和麦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慢衰老。
如何保护文物,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千年石窟的魅力?使用数字技术使千年石窟以另一种方式“生活”是问题的答案之一。
据介绍,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敦煌研究院完成了敦煌石窟206个洞穴的数据采集和100多个洞穴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穴的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的制作程式。 “数字敦煌资源图书馆”的中英文版本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以实现敦煌石窟30个洞穴的高清图像全球共享。
在前往山洞之前,游客可以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高清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圆顶电影《梦幻佛宫》,了解莫高窟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和数字洞穴景观。
事实上,由于洞穴光线不好,游客可能无法看到文物的细节。 “在3D虚拟环境中观看敦煌壁画和彩色画作时,大屏幕上的高分辨率图像比观看洞穴本身更好,”陈刚权说。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