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人物:冯小才谈到知识分子应该具备“文化意识”
天津,8月20日号:冯小才谈到知识分子应该具备“文化意识”
作者夏守志王杰贤
在过去的十年里,冯小才的文学作品已经减少,但他为“第一个保护中国传统村庄的人”增添了媒体冠军头衔。在此之前,他已经“拯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近20年。坚持不懈的开始是什么?冯育才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文化责任和“文化意识”。
近日,记者采访了天津大学冯一才文艺学院70岁的文化前辈。 2005年成立的研究所寄托着冯老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年轻人才的高度期望。
该学院位于天津大学的青年湖畔,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使这个庭院在周边景观中独树一帜。走进庭院,一滩水和蓝色的海浪,上面主楼的外墙上覆盖着绿色的藤蔓,微风拂动,树叶层层叠叠,夏天散发出罕见的凉爽。
对于冯小才来说,该学院不仅是教育和教育人民的场所,也是多年文化收藏的展览场所。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学院秉承“大学博物馆”的理念,设有年度剪纸室,雕塑厅,民间画堂等小型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不仅与学院的教学和研究密切相关,而且还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微妙的审美审美和文化体验。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大城市的转型,许多旧建筑都被写成“拆迁”字样。那个时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随着挖掘热潮,城市的历史和个性。没了。
“知识分子必须具备'文化意识',他们必须首先感受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而不是普通人。”他说吹口哨的城市化影响了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人和知识分子,他们有义务社会倡导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不仅要提倡,还要知道如何团结”。
他放下了他的文学创作和绘画,并投身于文化保护事业。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理解这些选择。
2000年以后,该市的文化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冯一才着眼于保护中国民俗文化遗产。他和团队设定了一个目标: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56个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行“拉网”调查。
今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目录,其中包括1,300多个国家级目录,其余三级名单中包括数十万文化遗产。 “中国的土地上有很多文化遗产,我们有一个底线,所以我在2011年写了一篇文章说我们已进入'后遗产时代'。
这是否意味着冯小才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已经完成?他回答说:“只能说舞台已经完成,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始终在路上。”
他提到该研究所将在不久的将来组织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建立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如果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进入国家名录,就必须为它们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否则,没有科学支持,我们的保护将是不可靠的。“
至于传统的村庄,在冯育才等人的呼吁下,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力度。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选择了五批中国传统村庄,并列出了超过6800个。
“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村庄都是空的,'空鼓'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判断传统村庄是没有用的。我们正在探索如何积极回应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在谈到努力工作的方向时,他认为无论文化遗产还是传统的村庄保护,它都必须与当代人密切相关,而且密切相关,不能放在那里。但是,我们必须掌握善良的程度。毕竟,它们不是时尚产品,不能按照时尚标准进行修改。
在同一文化保护时期,冯小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成员已有35年。他说,人民政协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平台,反映民意,为国家提出建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提出了许多建议,涉及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节日传承等诸多方面,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冯小才没有多少时间去前线“拯救”文化遗产。他有时间收拾曾被搁置过的文学创作。去年年底,出版了一部名为《单筒望远镜》的小说,媒体一般用“回归文学世界”来形容它。
这部小说讲述了义和团运动期间天津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男女传奇悲剧故事。冯小才的第一部小说是《义和拳》。然而,最初提到的是义和团本身,但现在通过反映这一特殊的悲惨历史事件,寻求在不同文明之间寻求健康交流的唯一途径。
冯小才说,这是几十年来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经验。他让他对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将“文化意识”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识。 (完)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