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学 > 大易纵横 > 正文

《德道经》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07 11:00:41

  德道图1.1.jpg

德道图   张胜利 设计

《道经》

第一章
     道之玄, 玄于无; 无之妙, 妙于有。无有相存循于道,得道者无见于有; 失道者有隐于无, 无有由道非由物。
 
第二章 
     道生万物潜其后,化为性德养其道。德增道增,德损道损。增损无常实有常,有常归道静,道动成无常 。
 
第三章 
     道之形,形于天,附于地,达于万物,依万物之变不召而自来,不言而善应,物物尽显,寻常皆道,万物由道而相连,各应其变而显其象,道性不昧,映照大千,生生不息,循环不已,天地已开成常道 。
 
第四章 
     常道者彰显于前,物化成形,可寻迹而得;得之,自我自觉,君子友我;小人资我;困厄玉成于我。大道者隐于无形,发于无端,无迹可寻,得之,自觉自我,与天地同德,同万物一体,物我无限。
 
第五章 
     大道为体可驭天,以之观物,杳无痕迹;合之,得正向,执守中正,保合太和,与天地万物同体。 浩浩乎日月之常照,渊渊乎江河之长流,唯有大道者方解其妙;常道致用生妙术,得便宜,知进退,增上益下,调中和,持中庸,似木度物尚有辙迹。圣智者得大道,立体达用。中智者得常道,命自我立;无智者难得道,不知所措。大道恒久远,时空永流传。
 
第六章 
     大道在宏, 隐而不见, 六合之内充塞无间, 觉之则存, 迷之则泯, 正德者得大欲,天人合一至太冲; 常道在微, 显而不隐, 眼能视, 耳能听, 鼻能臭, 手足能持, 合德者有识有知, 见物言象, 读象知事, 正己消乱 ,顺时、顺事、顺势而为圣贤; 上, 契合大道, 回归道性; 下, 恒顺随众, 随喜功德。
 
第七章
    大道者凝聚纯一, 月映千江而未分, 千江一月而未合; 大道寂然不动如空镜, 物来顺应, 妍来妍见, 媸来媸见 ;不将不迎,迎而不藏。大道者去私存公无所偏, 心淳万物 ,纯一不染; 大道者不可须臾离, 恒常存而无间断也。 人不得焉, 不可为人 ,物不得焉, 不可为物; 大道者不容一毫加损 ,加一毫则过, 损一毫则不及; 大道者非无情无意实则中正无我无人, 廓然大公, 大道者常感常寂, 常寂常明, 常明然后知古今事变。
 
第八章
    常道者恒顺大道, 持守正固, 承载万物, 阴阳和合, 端正吉祥;常道者善驾于物 ,借力而行, 犹如行路者必用车马, 渡海者必以舟航, 欲成大道者必合常道也, 常道者趋道也 ,犹水之出于峡谷经江河东流而萃于大海, 既有轨道又有目标, 德为矢 ,道为的; 常道者权变也, 而非执一不通 ,求变通达以趋时致用, 执一止静自得其乐为内圣(隐者); 常道者由博返约, 知近推远, 一叶知秋, 一滴海水具百川之味 知微了显, 常道者时道也, 昨是此 今已成彼, 故因时制宜, 与时俱进, 因势所便, 岂可复行。
 
第九章 
    大道为寂静, 常道为知觉, 常道隐于大道, 血脉相连 ,不可分离 ,欲得常道者需涵养本源, 涤除私欲, 为善去恶 ,不善而改 ,培育德性, 以顺以动, 万物追随, 复见性德,成就大道 ,归于寂静。
 
第十章 
    变化万方, 流行不息, 故而无始,, 恒常不灭,, 须臾不离, 故而无终。 其内无小, 其外无大, 弥充六合, 故而无界。 俯察万物, 却未尝迟留重滞, 故而无所。 浮云往来 ,纤毫不能加 ,故而不受。 常行常明, 随变所适却不失其本, 故而无所不在。 道生万物, 君也, 故而无私,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失而不憾,故而不媚。 至虚至灵,至清至明, 故而无显无见。 无感而感, 寂而无寂 ,故而灵虚不实。 无人不能, 无业不能皆可事道, 故而无偏。 无欲则静虚 ,有欲则鼓荡, 故而灵性通达。 开物成务, 鼎立乾坤, 故而能量无比。存之无不中,发之无不和,故而无不中。化万物而不化,故而恒存;可得而不可见,故而无形。凡此种种, 皆为道性。 
 
第十一章 
     木有钻而出火 ,木为体, 火为性; 铜有磨而出镜, 铜为体, 镜为性; 大气有压差而成风, 气为体, 风为性, 人不遇事性隐藏, 人若遇事性自出 。 道生万物, 万物皆有性, 物物相衍又生万物, 万物复又有性, 先天本性后天污染之性相混, 源头与现在, 终难尽同 ,遂万差千别, 缤纷世界, 不一一也 。
 
第十二章 
     道玄并非空空, 花不得实, 脚不点地, 也非私智小慧, 而是尽性知命之极则。 求道之路便是成圣之路, 大则通神明, 融古今, 顺物应理, 达事变, 济世安民, 协和万邦,小则识时务实, 制节谨度, 知善知不善, 知好善, 知恶不善, 进德修业,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上位不骄, 下位不忧 ,永保身家。 
 
第十三章 
     不吸则不能呼, 不屈则不能伸 ;不蓄则不能发, 不冬则不能春; 不夜则不能昼; 不思则不能修 ;不修则不能得 ;不得则不能行; 不行则不能证 ; 不证则不能觉; 不觉则不能明 ; 不明则不能入圣。
 
第十四章
      物不可胜穷, 唯道可以解万物, 求道索物 ,纲举目张, 千门万户一踏而开, 修道需有法, 法当福善上堂与我同床; 法不当则如药不对症, 似铅攻玉,坚不可摧。
     求道难; 难于上青天, 岂可临渴凿井 ,非具有钻木取火, 掘地索泉之功不可 。
     道器合一不离 ,有体有用, 德为道本, 行为道迹, 迹源于道, 寻迹求道。 而后以心泯迹 ,天人合一 。
 
第十五章 
     先知者,知“道”也;先觉者,觉“德”也。修道者,修德也。德为体,道为用。蓄德方可驭道,修德便是行道。 
     传圣人之道,非传其道,实则传其“心中之德”,前圣、后圣非则一道相传,实则一(心)德相传,德德相同(通),则道一统。求道之路便是求德之路,求德之路便是求放心之路。 
     大德天下,生生不息。 
 
第十六章 
    为修身而求道,弃尘世而仅取内心逍遥游牧,风流得意,超物质而重精神,不在众生而重个人,不在外而在内,守元抱一,脱离凡尘之苦海,神游玄远之世界,以满足自我精神之需求。所得之道为私道。私道者,丝布如玉;反之,心怀万物,所得之道以开物成务,经世致用者,公道也。公道者,松柏常茂不落。 
 
第十七章
    “私道”者,知‘道’也。身清却未必能开务,是知而非觉的提升。是内部动机而非外部动机;“公道” 者,慧也。身未必清却能开务,开务是外部需要,再强化内部动机。‘知’使人免于愚昧;慧使人免于无明;知者困境而变,智者随性而行。慧是对自我清醒的估量,能自觉体现在行动上。修身是为处服务,行以成德而非“悟”(知)以成德,无行则无以成德。以修身求公道犹如以砖磨镜,以鞭击车而车难以飞跃。修身与践行相随则日月相望,光明盛昌。 
 
第十八章 
    身依道而生,以身求道便成自然,身为桥梁,道为目的,修身正德,以德升慧。修慧反助修身,德正身正,身慧双修,伯歌季舞共臻永恒。 
    象而有形,非大象;音而有声,非大音;身寿而无德者,非真寿也。身如一叶扁舟,飘忽不定,仅以身修私道而非升慧以长寿,则如镜中观花,水中捞月永不得矣。 
    肉身可以消失,德行可以远播,修慧方可破身之有限而入德之无限,使生存价值与生命意义合体同流而共臻一体。 
    以德配天,物我兼照,治身与治国相通,万物融为一体,享受大人生,以德显身方可璀璨永恒绽放。 
    死而不亡谓其寿,寿者德也。
 
第十九章 
     治水必先浚其源,种树必先植其根,修道必先培其心性。归于本源修其德。有德方能正思、正修。否则,根有毒,花果岂能免之? 
     身者心所倚、德所居,修道岂能忘身?否则不足以见修道之功,修道忘身犹如龟厌河海,自令枯槁。善修者道身雁行,轮不离毂。善速在不疾,善至在不行,善修在不求,善化在不觉。
 
第二十章 
     隐于山泽,远离事功,虚饰博空。美其名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为修而修者乃小隐也。 
     收敛保聚,精神归一,心境双忘,随遇而安,修在当下,廓然无限者乃大隐也。 
     自然顺心似风,不平则动,动后则不增不减,不高不低,不盈不损,和而谐之者乃真隐也。 
 
第二十一章 
     恣情纵欲无廉耻,装疯卖傻荡心志,此乃狂热自私之徒,夫子之志。失德求道犹如羊子逐兔,犬踦不得。道自道,我自我,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人之为人乃德使然,修道以正德,操存涵养,日冲月明,长生无极与天相望。 
     性是本,情是象;德为心宗,心为德宗。心不正,其行难正,心正则言行相顾,万物合一而道可明。 
     真修者爱其所爱,亲其所亲,恶其所恶,各适其性,以求刚健中正之大道。 
     修道之法,善巧方便。道可不求,德不得不修。 
     道、德离心,车倾盖亡,山石朽弊;道、法合心,雌雄相从,长无咎忧。 
 
第二十二章 
    终日危坐如泥塑,以此求道似延劲望酒,不入我口。 
    求道在心不在身,遗世独立,虚心应物,心静而照,凝神玄鉴,飘然远举,湛明一体,忘其肝胆,弃其耳目,升知成慧,物我双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通变化裁,会其玄极,直达真界,和造物者游。 
    不被物蔽,不为物役,不为利迁不为一隅所偏,不为一时一事所滞者乃真修也。 
    小知不能大决,小能不能成大成,顾小物而不知大论。 
    静坐虽有修身之攻用,却无治世之价值。
 
第二十三章 
    主静勿动者,守也。绝物;主动勿静者,攻也。化物。变也,鼎覆趾也。 
    静是不能实现而等待,是无奈,是蓄动之本。动是使命、责任、承担。由动方能入静。静是对动的超越和解脱、逃避和反应。无动则无静,动之后才是静。静而生风,风后归静。动不失静之本,两者非相拒不相入。 
    真静者非伏其身而弗见,非闭其言而不出。 
    真静者不行而至,外静内动;真动者不疾而速,外动内静。 
    深水静流,深根宁极。 
    形隐不如心隐,身静不如心静。 
    静而无静,动而无动。动静两忘不为外物所累,时刻有归零心态者贵也。
 
第二十四章
    动为道用、施之关键,播天午地。静为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守约以御众,守众以困少;守强以揉弱,守弱以惑强;守静以制动,守动以扰静;天下易动难静。
 
第二十五章
  静无全静,动无全动。内外皆静则亡,内外俱动则乱。内静外动似旋风,外静内动如灵猫捕鼠之窥视。静如处子,动似脱兔。静听其声。物来物应,物去物送。动促其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第二十六章 
     静者动之回归而非止,止者如久蓄山潭之水,既无源头活水为之充实又无小溪巨涧与之交流,久必枯竭。 
     静应是暂时,理智的放弃、是新动的沃土来源。 
     静莫过于死,但它是阴阳两界的开始。
 
第二十七章 
    心静物静,心动物动,心止物死。方静方动,方动方静,大死大生,大动大静,大化流行。 
    生命如昼夜,夭寿不贰。能守其德者方能如松柏之冬夏青青而不落。
 
第二十八章 
  修道者并非全在于存养,而是物我双遗,生死两忘,超乎尘外,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周流宇宙,始终古今开存在而非种瓜卖卜或不切民用地弄精神。 
   真寂者扩充涵养,感而遂通,明是非,辨善恶,知黑白,晓清浊,觉甘苦,其性如风,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为物役,明道致用,御道而行,浩浩不息,绵绵相续,大化神圣,如此之体方可是生生之体、不息之体。反之,若是空寂之心、死寂之心,便无“德”的生命精神,就不会大化流行,生命不息,更不能与天地参、与万物化,生化圆融,浑然一体,求得生命的自我价值。 
 
第二十九章 
    虚寂者并非蹈虚履空,而是遗其耳目,忘其肝胆,不为境累,不为形役,不为物蔽,消泯物我,澄然湛明,虚灵不昧,一尘不染,通达寂灭,照无不临,神无不通,贯通古今,囊括天地万物,以真心聆听内在之玄音,唯此方可收拾精神,做得之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第三十章 
    遁入虚无,抛弃世累,浮华虚妄,放旷自在,任性而为,玄侃放诞,离却事物,守个空寂,凭空玩风景,籍此进德修业似头痒搔跟,无益于疾。 
    着事物,有动静方能见诸善恶,否则,茫茫荡荡无着落,犹如烧空锅以煮饭,终不可得也。 
    虚怀任物,顺乎天心人心,德合内外,穷理尽性至于命。
 
第三十一章 
    西有高山,东临大海,日月经天,出于海而没于山,沐浴运转,晦明变化,寒暑相推,天虽不言,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地虽不语,然负华岳而不动,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运转不息。 
    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挟宇宙,傍日月,尽万物之息,合悠久之历史,绵延之文化,千殊万异之社会生化现象,万物法则提炼、抽象、升腾成为万化之源与至极之理。 
惶惶乎大气正德,光明肃穆,豪迈气概,深厚博大,高明悠远,开物成务,岂是片面格物所知,封闭自我,明心见性所得,更非今日为是,明日为非,今日为非,明日为是之诡辩所成,不追求虚妄,不为虚妄存在所左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顺潮流,合民意,方能物物而不物于物,形形而不形,名名而不名之最高纯粹,疏川导滞泄,会通四海,为人心极,照然于天地间,化裁万物,乃公乃久,灵明,不妄行,没身不殆。
 
第三十二章 
    往者过,来者化,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常生常化,常化常生。新之又新,新新相续。垂历久远,广大无穷。体天地之道,心纳万物而尽其性,趋生生之趋者方能携天地万物而成化。岂是唧唧于虚无,唧唧于空寂者所拥有?
 
第三十三章
    何为求道?所然、所明、所立。求道为何?正人心,化天下,异我同进。道不离器,器不离道,道济天下。
 
第三十四章
大德者与天地同得,大公者与天地同有,大趋者与天地同步,大公者成己私,大私者成他公,大公行远,大私命短。
 
第三十五章
    逐忧除殃,单求形名物象者小我也;饥于一饱,渴于一盈,旦往暮还者短我也;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匿意隐情,以己为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者私我也;忘物忘我,以天下为公者大我也。
 
第三十六章
    顺风者,风必势之;逆风者,风必阻之。以势做事,事在人为,以事做势,黄梁短梦。
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惰必远,徳隆者邪必离,风大者力必巨,趋趋者护必众。     
             
第三十七章
     知时识势,适时用势,借事助势,以势造势者智也。善用势者譬如猛虎加之羽翼,翱翔四海,不行而行,不动而动,不言而言。以势治世,桃花萌生,万物华荣。
     逆时生势,违势造势,无势生事,背时用势者蠢也。错用势者犹如鳅虾去海,游于枯里,必为势所困,为事所累,为时所抛。逆势治世,三月飘雪,禾苗难长。
    势者风也,以势克势,机也。
 
第三十八章
    风欲至,树已动 ;势将起,征兆见。善用势者机至不迟(滞),未至勿动,动时果敢决断,雷厉风行,阳春景色,未宜而动,方 轴圆轮,车行不远。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断不断,必有后患。
 
第三十九章
   火生于木,木尽火熄;风起于压差,差无风止;机出于势,势去机消。
  势机灭,三才安。
 
第四十章
   云无常形,风无常势;在方法方,在圆法圆,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追。大势无形,上善若风。
   常人谋利,道人求势。
 
第四十一章
    势主动非守静,虽无形却有向,虽无常却有道。势利我时推波助浪,当仁不让;背利我时静以涵养,以待时机。
    善势者成大事,善机者促飞跃,势分内外,内强于外时,四夷臣服,我的地盘我做主,客随主便;内弱于外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客从主愿,难有所就。以势立国,无人窥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第四十二章
小知不能大决;小胆不能大动;小慧不能大觉;小能不能大成;私心不能大公;微风不能折枝;小势不能革命;顾小物不能大论;绝智者明于小而不能明于大。
 
第四十三章
   事能生事,连锁反应;善事者无事找事,事多择事;势可借势,蝴蝶效应;善势者火借风势,风借火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四十四章
   御世之术,经世之道,小知小识嚣嚣于天下时,唯欲望和动机为上,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人人为己,各自为家,风波之民众矣,天下裂道,道裂天下,君子道消,小人势长,天下凶凶,兵刃不止。
 
第四十五章
    道以器立,器以道行;道外无事,事外无道。由事悟道,由道造事,历事练心,修以致用,修、用脱离犹如双轮脱行,行将不远。
天道言人事,人事演天道。修人事以应天道,天道即人心,人心向天道,民之所欲,天道之令也。达道者理性自觉,顺民心合民意,至诚不息。
 
第四十六章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求道路上无贵贱,遵德守序,行其所当行,止乎所当止,勿使私欲泛滥流于恶者皆可富贵长春,若无节制犹如车无双辕,行将不远。

于“无”处观其妙,于“有”处观其徼,知周乎万物,心豁目朗。旁通一切,会通一切,经纶万物,发育万物,资生万物,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康济苍生,大化天下。

    第四十七章 

 求道既非巨浸汪洋,解缆放船,顺风张棹,纵横由他非由我;也非脱离人群,绝圣去智,老子不相往来,而是忘物我,遗生死,不为一时情伪善恶所激,与道为一,与时俱化,洞察一切,知照一切,淡然泊燃,旷然无不适,悠然自得,怡然焕然。
 
第四十八章
万物万象变动不居,驰鹜不息,今日为成,明日为毁;今日为是,明日为非,成成毁毁,是是非非,潮起潮落,花圆月缺,变是绝对,不变是相对,一切不变在恒变,恒变之中求不变是为求道。
大形无象,事成无形,天行无常实有常,物变无度实有度,法无定法,路无同路,求道之路万万千。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心源遥印。
 
第四十九章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以道为则,唯人为大,求道者以人为本理性趋善避恶,天然合一,天人合一而非求纯情感的归属。故而,人不能无为,也不能无为,道法自然,无为也是不自然的。
道不离事,事不离道。修则存,舍则亡。求道不脱真,失真则为假;求道不失善,失善则为恶;求道不失美,失美则为丑;求道不失德,失德则为伪。智不私用,遗世独立,深思高举,飘然远迎,昂道云天。
 
第五十章
求道者求理也;求理者求序也。得序者得大用也。
有理有序者则存(兴),无理无序者则衰(亡)。
知理兴化,危者安其位,亡者保其存,乱者图其治。
知“道”者明,明者心安;得“道”者智,智者不惑;用“道”者慧,慧者不惧;成“道”者圣,圣者赢天下。

 

 
《德经》
第五十一章
 天行之谓道,人得之谓德:道德定而行有轨,群有序,物有成。神有归,天下定矣。
 以德求道,犹如探水得源,寻枝得木;以道求德,先见理,后见事:识得一,万事毕。
无德求道,拔木塞源,正道熄而霸术猖。风尘坎坷,不见南北,行走失利,与道远矣。
道德者爱民,利民,益民、安民,智、勇、仁、义、力合一,行事时得其宜,安其所,亨通不穷,茂对天时,雷行天下,大治永赖。
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人道贵正。天之大德是大生,地之大德是广生,人之大德是富有之大业,日新之盛德。
 
第五十二章
事藏于理,有象有形;理显于事,有正有负。事未发理己显,敬理者合乎道,合道者必遵理。知理做事,德必助之,顺风张帆,事半功倍,凶言不至,妖孽灭息;无德行事,买玉得石,失其所欲。
有德有物,无德无物,德行天下。
 
第五十三章
德者正其位,广其居,兼覆兼载。大德者行大道而善天下,善天下者,无私无我,无我无心。善者众,天下正;天下正,人人用其慧,人人得其位,人人尽其力,人人得其所得,人人享其权,人人方可平等。
德在当下,人在德中,德不离人,人不离德;世不离德,德不离世;如金作器,器器皆金。以德做事,事事皆善。
修身者小人也,修德者大人也。德之不守则陷入邪妄;德之不行则世无百日治。生命在于呼吸之间,善恶常在一念之差。
情顺万物而无性,心善万物而无心。                                                                                           
 
第五十四章
化育万物者道也,通于天地者德也。大道者行于万物,至理无塞。大德者通天地,育万物,无所不载,无所不覆。
修德乃追求人性之安定,心之自觉,正心、诚意、毋自欺,贞正,参和不偏,善待一切。动而正,用而和,莫为而不为,莫至而不至,直贯天地,方达天命。
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德。人,无德则不立;国,无德则国亡;天,无德则天灭。天德开万世,明德孔嘉,万岁无亏。
 

第五十五章

 

随道而行曰德,德者会通道之枢机。德因道立,道因德显,道者德成,德失道往,德道相磨,万物化生。道者,形之上;德者,形之下。育德以应道,应道可建业,以道济天下,上,天佑之;中,人和之;下,地载之。

以德成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远近幽深,一一而成。乐德知“道”,育化万物与天地似,位尊而稳,长爱嘉福。风高无边,德隆无敌。

天人合一,没有玄机,唯有德性。


第五十六章

道成德立,德立道达。道德并行,千百以福。德立民亲,非以市恩;道行民随,非以强迫;民随则相睦,非以示威;相睦则恭敬,恭敬则无伪,无伪则民仁,民仁则廉洁,廉洁而民不贪,不贪则民无私欲,无私欲则道立,道立则天下治。

 

 
附:社会各界人士对《德道经》的评价:
一、 张老师,听了您的讲演很激动,据说张三丰90岁成道,无论我们参悟《道德经》还是当下的时空悟言《德道经》,那一切的立论或真理若不能发生于我们的生命就苍白的。此肉身成道当务之急也,您在做功德也在做引领,感恩您的良苦。  北京 何雨剑 2014年12月14日
二、得知哲学大会在京召开,佩服张老师的文武修养,赞成您的自身硬,这是历史责任所在,加上文化长征,必将名载史册,坚持就是胜利,祝长征胜利!  天津 郭文伟 2014年12月15日
三、《德道经》,石破天惊,上善若风,中华之风,实乃文化新长征,为思想者张胜利点赞。  郑州 张遂轩 2015年1月7日
四、张老师从《道德经》入手,对“德”加以发挥诠释,写出《德道经》,非常重要,理论上有指导性,实践上有警诫性!      俞庆水  2015年1月12日
五、张胜利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思想海阔天际。   山东省微山县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 马汉国  2015年2月13日
六、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活动是文化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胜利贤弟的又一大手笔,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备条件,胜利贤弟是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典范。哪些研究出摇头丸瘦肉精和鼓吹西化的砖家教兽们与胜利贤弟相比天地之差。   于建国   2015年3月12日
七、博学众长,厚积博发。 门类精通,互不关联。书法教父,陶瓷专家。 概念农业,健康中国。果在因缘,弟子几万。文化旗手,世界奇才。         赵许生        2015年8月11日
八、已经不能用好来评价,一个拥有大格局的人,才具有这等的思想与智慧,他知道该如何完善自己,无疑便会越来越好!     山东  明曦     2015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