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术 > 武术资讯 > 正文

张胜利的武术观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风中的自由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06 15:33:34
武术是一门人体艺术科学,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对于中国武术的研究,首先应给予科学的态度,吸收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利用先进的科学方法研究它,重新认识它,赋予它新的含义。

中国武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武术的现代意义何在等看似简单的问题,要想完美的回答它并非简单。例如,在提及中国武术产生的原因时,中国武术教科书多从客观原因方面去寻找,而忽视深层的主观原因,即没有从现代人文学科的角度上去把握它。这样产生的后果既造成不能从深层理解武术产生的真正原因,同时对于武术在现代社会存在的现代意义也将失去其真正存在和延续的原因,对武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认为,武术产生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中国原始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时,武术就开始萌芽了,在“原始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众”。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猿人的生存是主要的威胁,这就决定了只有依据群体力量,才能抵御自然界的灾害和猛兽的袭击。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处流动,从事采集和狩猎。

狩猎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所使用的武器,也就是平时狩猎时的工具。严酷的客观生存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劳作的过程中,发展徒手和手持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例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滚翻摔跌等基本动作就是武术的萌芽。同样,狩猎工具的劈、刺、砍、扎、撩等技术方法,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当一个部落的财富刺激了另一个部落的贪欲时,使用武力就成为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手段。在你死我活的战争过程中,用于搏杀的武器也相应地得到了改善与提高。搏斗中有时一人要对付几人,当所使用的武器脱落或破损时就要进行徒手搏斗或徒手对手持兵器的搏斗,要想使自己生存下来,就要求搏斗者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这些攻防格斗技能,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人们在战斗中,运用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反复模仿,相互传授并习练之,这就是中国武术产生的两个重要客观原因,也是中国武术教科书通用之观点。

中国武术的产生同样需要有主观原因,其表现为:其一、在原始人时代,人们为了取得更好的配偶,有时也要付出血的代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代的动物世界里找到极为明显的例证;其二、无论是现代人或是原始人,都有一种原始的本能去表现自我,他们往往把自己成功的作战技能以舞蹈等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以示炫耀;其三、他们为了使自己的集团生存下来或是强大起来,他们通常有意识地把作战技能加以提炼,传授给集团成员。在军队中,在作战前夕,原始人普遍盛行武舞这一活动用以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存规律是武术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总之,中国武术的产生,是在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逼迫之下产生的,而非完全单一因素。

武术自产生到冷兵器时代结束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起着一种重要的作用。当武术发展到现代社会的今天,武术在战争中已退居到次要地位,但它非但不会消失,而且将会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壮大,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存在的意义何在?普遍认为:一、提高身体素质,防体健身;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但我认为,这只是武术的外显作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即文化意义上的武术的作用。武术在现代社会的真正意义,是使习武者的人性更加完美,是促使人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手段及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而其它只是附带作用。无论你意识到或是没有意识到,在深层人文意义上它就是如此。或许在初级阶段你不能理解,但随着你的修为的提高,你将深信无疑。武术也将成为组成你生命的有机部分,与你形影相随,须臾不得分离,这也使得武术一脉相承,传承不息的深层原因所在。

中国武术既注重形的锻炼,又注重意的培养。要求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协调,高度统一。把机体锻炼与性格、气质修炼统一起来,使习武者的身心得到全面锻炼,使内与外全面统一。习武的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通过习武能够锻炼习武者的思想情操和品格、气质,培养其浩然正气,能屈能伸,能开能合,能刚能柔,落落大方,光明磊落的崇高精神。例如,演练太极拳时特别强调行拳时气势要宏大,精神要饱满,内宜鼓荡,从而使动作潇洒而凝重,舒展而紧凑。表现出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定能胜人,我守我疆,不卑不亢,神态自然,具有一种大将临阵之气概,它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使演练者信心大增,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又如少林拳,演练过程中时而忽如脱钩之鹰,忽如静娴之处女,忽如雷霆之闪电,忽如行云之流水,且神态自如,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显示出超凡脱俗,忘我身心之境界。从而使演拳者意识得到调节,性格和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调整,这也就是禅拳合一的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同西方的美学思想有很大的差别,最突出的是中国美学思想更重视阴阳和谐,虚实相生,明暗相称,形神兼备。尤其更重视神韵,讲究神韵可以说是中国美学的主要特征。中国人讲究美,特别重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行美与神美的统一,认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这种美学思想在中国武术中表现的极为明显,无论是从武术的技术动作、技术实践和理论指导都深深地打下了这种烙印。例如,太极拳在行拳时,要求在身法端正,动作和谐的基础上要表现一种太极神韵来,即神态自若,不卑不亢,心地坦然,从容不迫,惊动莫慌,泰然迎敌的无畏风范。武术动作并非是各种动作的任意组合和累加,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因此,演练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技术的风格特点,动作质量的好坏,更要注重行拳的节奏和旋律,如果说中国的绘画是由点和线构成的和谐美的意境,那么太极拳则是由高度和谐的全身动作所构成的一种造型优美的力的旋律。太极拳的动作所呈现的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螺旋缠绕,忽隐忽现,有快有慢,节节贯穿,犹龙似蛇,如云似水,有低潮,有高潮,“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开都是手”,就是这种力的旋律的美妙体现。另外,太极拳的拳架,由于造型美,动作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快慢相间,松活弹抖,动作螺旋,充满了对称和谐之形,波浪节奏之姿,轻沉兼备之态,气势磅礴之势,外示安逸之神,给人以潇洒而深厚,轻灵而凝重,舒展而紧凑,庄重而活泼,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感,真可谓虽习武而文却在其中,而且理在其中,情在其中,景在其中,久而久之,久练必然使习武者兴趣盎然,趣味横生,其妙无穷。

由于人的个体之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别的人。对于不同类型性格的人,通过习练与之相应的拳术,可以使这些人的人性更加完美。例如紧张型,通过习练与之性格相匹配的拳种,从而使习武者在更加激烈的项目竞争中接受考验,若想取胜,就应该在紧张中学会冷静,从而在冷静当中更加合理地有效地运用紧张,使紧张和冷静得到和谐的统一和有效的控制,使习武者的人性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完美;而胆怯型,很难从事表现型的工作,这一类型的人可以通过习练与之相反的拳种,从而学会竞争,学会表现,不断地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从而有效地表现自我;再如孤僻型,这一性格的人,通过习练武术对练套路,从而培养其合作精神,增强自身活力,逐渐改变孤僻的性格;对于暴烈型,可以习练与之完全相反的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讲究轻沉兼备,强调松沉,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镇静沉着,心平气和,遇事不惊的静气之气质;张扬型的人可以通过习练太极推手或打手来完善自我,因为太极打手理论讲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应急,动缓则缓随,引进落空等辩证拳法,久而体悟,必然使人养成一种能屈能伸,能容能放,机智灵敏的性格。

习武的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修正人心,抒发感情,从而点燃生命之火,闪烁哲人之光。引导人类注重自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可以砥砺成生活的强者,从而把握现在,主宰未来,成为自己的主人。使自己的人性更加完美。

关于此书的成书过程:2003年由Toby和Alexis在跟随我学习张式形意拳时,在其业余时间完成此书稿,后未能及时出版,在其离开中国时,由 Matt继续补充新的内容,二次完成书稿。为了确保本书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张式形意拳的内容及精神风貌,最后由Will审稿确定,现在得以出版发行。此书是他们四人辛勤劳动的结晶,为使世人了解、演习张式形意拳,他们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他们的这种追求形意拳真谛并积极推广之,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此书出版之际,我欣然提笔作序,以示祝贺和感谢。

张胜利 2004年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