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2014《民族文学》年度奖颁奖会在京举办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02 16:21:55

 《一眼望不到头》(小说·2期)   作者:于怀岸(回族)

 
  于怀岸一直在坚守底层叙事,作品充满对于苦难的悲悯。这篇小说描写了两个小人物的挣扎、奋斗向往和失败。作品通过他们的相遇、风雪之夜的互相倾诉,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小说冷静的叙事和注重意境的营造,充满浪漫的想象和隐喻,使作品中满温暖。
 
  《蛋壳》(小说·3期)  作者:阿舍(维吾尔族)
 
  小说从一个十岁小女孩看八十年代知青大返城的风潮,成人世界的恩怨情仇,在潮流冲击和命运转折关头夫妻、朋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状态,美好和丑陋,明亮和阴暗,温暖和冰冷,执着和纠结,在小女孩天真而纯洁的目光注视下,一一纤毫毕现。小说构思巧妙,角度新颖,充分显示了举重若轻的艺术特质。、
 
  《耳顺之年》(小说·4期)  作者:孙春平(满族)
 
  那厚德的耳顺之年,从冬到夏至秋,经历了寒冷、躁动、复归安宁的过程。小说鲜活地展现了复杂而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扎实地书写了仁厚淡泊的人生境界。这是那厚德的多事之秋,他上有老下有小、家事频仍,官场中明枪暗箭风云变幻……耳顺之年的坎坎坷坷,考验的是官场规则和处世哲学的熟稔及运用,是对智慧和决断力的考验,更是人心和品性的极致修炼。那厚德无贪无欲、不忧不惧,正派严谨、豁达明净,因而领悟了人生更为地阔天高的境界。某种意义上,这才是岁月和生命最丰厚的馈赠,也是民族优秀品德与传统的传承。
 
  《房间》(小说·6期)   作者:于晓威(满族)
 
  短篇小说《房间》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起笔平静而闲雅,陡然间悬念迭起,一波三折,由一根日常生活的小引线,牵出了一个让主人公难以处置的大秘密。紧张的情节事象里,承载着幽深的人性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意蕴;平静的叙事语调里,包含着作者对世道人心的敏锐洞察。作品结构精巧,描写准确,语言干净,显示出作者在短篇小说写作上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和颇为老到的叙事能力。
 
  《百年梨树记》(散文·7期)  作者:丹增(藏族)
 
  丹增先生的这一散文力作,是2014年度不可忽视的文学收获。落笔于实在的百年梨树,感念着沧桑的百年中国;不避农家世纪的动荡,寄托天人之际的安稳;物象与心性一体,命运与伦理相融。有根脉、有风骨、有温度、有情怀,质朴行文里,是柔软的呵护,是沉雄的歌哭,是对巍然蓬勃的民族精神的深挚咏叹。
 
  《怒江东流去》(散文·11期)  作者:敏洮舟(回族)
 
  作为亲历者,敏洮舟向我们讲述卡车司机的人和事。这是我们生活经验之外的一群人,他们和壁立的峭崖,纵横的深谷,奔泻的江流,生死相依,充满艰辛而又自有其尊严。毫无疑问,在《怒江东流去》无饰的讲述里,我们听到了声音,看到了画面,并由此更反思这篇散文背后映照的事物——这是进行着的一部“生活志”。节制有效的语言控制力和对细节的呈现能力,植根于由亲身经历而产生的深切生命体验以及由理解而产生的广阔生命情怀,给读者带来异乎寻常的阅读感悟,因而能给我们以最真切的生命感动。
 
  《诗歌,词语,春天》(诗歌·8期)   作者:曹有云(藏族)
 
  作者是颇有诗人气质的诗人,有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愫、哲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此诗以诗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矛盾的哲理思考和感情世界。他对现代有些失望,又对古典可望而不可及。他感到孤独,在孤独中寻找和歌唱。他热爱人生,又有些虚无。他对词语寄予厚望和尊崇,但词语从何而来,它怎么升华也只是心灵的眼睛。诗的内涵比较丰富,有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
 
  《玫瑰赞》(诗歌·9期)  作者:麦麦提敏·阿卜力孜(维吾尔族)
 
  作者是一位维吾尔族大学生,所以这首诗充盈着朝气和热情。诗中以玫瑰花为表象,抒写对爱与恨、生与死、美与丑、热烈与孤独、光明与黑暗、笑容与哀伤等人生、社会、自然现象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诗作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语言鲜活而有节奏感。
 
  《骆驼的眼泪》(翻译作品·诗歌·6期)  作者:金哲(朝鲜族)  译者:朱霞(朝鲜族)
 
  写出了对人生经历的感悟。既有对人到晚年的哀伤,又表露出一种“老骥伏枥”的精神。老诗人走过了坎坎坷坷的人生之路,所以没有年轻诗人的张扬、浮躁;有的是漫长生活积淀的感悟和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情怀。诗简洁而有韵味,也得益于译者的准确、生动和富有汉语诗歌语言特点的翻译。、
 
  《飞翔天宇》(翻译作品·诗歌·9期)  作者:哈志别克·艾达尔汗(哈萨克族)
 
  译者:海纳尔·达列力别克(哈萨克族)
 
  面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面对历史的叹息,面对飞走的爱情,面对时光的远逝,孤单的诗人追忆着美好。他并未因孤寂而消沉,他要沿着父辈们的足迹像骏马飞腾,变成白云的命脉,飞翔天宇。诗人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和深沉上进的魂。译文流畅生动,富有节奏感。
 
  《青蛇》(“中国梦”征文·小说·9期)  作者:温新阶(土家族)
 
  小说以身患绝症的鲍县长在她生命最后阶段忘我工作、为民谋利为主要情节,唱响一曲生命之歌,塑造了一个闪烁着时代风采的基层女干部的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充盈着理想之光是这篇作品最为靓丽之处,也是最为感人之处。结构紧凑、语言明快、对话生动。作者利用悬念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度和可读性。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尚佳的作品。
 
  《悠远的长歌》(“中国梦”征文·散文·10期)作者:赵玫(满族)
 
  作者来到被世界瞩目的敦煌莫高窟。这一中国古代文明古迹包含着太多的内蕴,历史、艺术、宗教、哲学以及和它有关的形形色色一股脑地涌现在作者的脑海里。在千头万绪的浮想中,作者被这人间奇迹深深震撼了。她真诚地赞颂那些苦行僧般虔诚的传教者、千辛万苦开凿洞窟的工匠,以及那些远离美丽的故土,常年在荒漠中守护、研究这一世界文明瑰宝的人们和他们的崇高精神。她热情赞美佛的境界和飞天的美。文笔挥洒自如,意象耐人寻味。
 
  《飞天逐梦醉酒泉》(“中国梦”征文·诗歌·10期) 作者:吴基伟(侗族)
 
  诗人来到大西北的河西走廊,听到关于酒泉的传说,看到戈壁沙漠的气象万千,忆想古代历史风云和古人开发大西北的壮举,激起了诗人浮想联翩,将敦煌壁画飞天和神舟飞船巡天巧妙地连接起来,以诗和酒歌颂中国人民实现了千年梦想,抒发了诗人巍巍豪情。此诗气势雄浑,诗句铿锵,催人向前。
 
  《满语课》(“中国梦”征文·纪实文学·12期)  作者:格致(满族)
 
  这篇散文很特殊,它是现实的发现之旅、是建筑的精神之旅。作者寻访吉林省满族镇乌拉街的一所小学,在没有教材情形下开设满语课,胡春彦老师担负了与梦想契合的学习和教授满语的重任。但它须要发现、寻找,去一点点地拾掇起来、积累起来,并再行建设,在小学生心田植种、发芽,才有可以期待的希望田野。作品描述了重拾几近消失的满语之艰辛与挑战,突显出历史责任与信念之于唯一的满语教师胡春彦的义不容辞与神圣,顽强地探掘曾经辉煌、兴盛的满语今日无声无息的残酷境况,和丧失民族语言,带给一个民族不能承受的重。作者选择了一个诚实、朴直的角度去展开重拾满语这颗岁月珍珠的长途跋涉。
 
  蒙古文版
 
  《铸造巴尔虎文化之魂》(母语原创·纪实文学·5期)作者:布仁巴雅尔(蒙古族)
 
  《铸造巴尔虎文化之魂》真实记录了巴尔虎文化建设中的感人事例,展示了宝音德力格尔等几代巴尔虎蒙古族歌唱家为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当地党政领导在草原文化传承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和深谋远虑,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
 
  《猎狼犬》(母语原创·小说·6期)作者:苏尤格(蒙古族)
 
  《猎狼犬》在现实主义创作中融入蒙古族民间传说因素,是一篇朴素但不落简单的优秀短篇小说。边境小山村常年遭狼灾,老猎人艰难地培育和训练出猎狼犬,猎狼犬消灭了狼群,但最终却被公社领导枪杀。小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叙事老道,语言洗练,寓意深远。
 
  《哈扎尔辞典》(翻译作品·长篇小说节选·1期)译者:那仁毕力格(蒙古族)
 
  那仁毕力格翻译的《哈扎尔辞典》是2014年《民族文学》蒙古文版刊发的所有译文中质量最好的一篇,代表了本年度蒙古文文学翻译的最高成就。《哈扎尔辞典》是一部广泛涉及历史文化宗教内容的学院派色彩浓厚的小说,翻译难度比较大,但是那仁毕力格精确地译出了东方学和考古学相关的历史文化内容,而且译文文笔优美,传达出世界名著的艺术风格。
 
  《大淖记事》(翻译作品·小说·4期)译者:阿拉坦巴根(蒙古族)
 
  阿拉坦巴根翻译的《大淖记事》克服蒙汉文化之间的差异给翻译带来的语言障碍,充分考虑了原作的风格韵味,准确把握了原作的思想内涵,尽情发挥翻译家的语言能力、翻译技能,成功再现了汪曾祺用散文笔调细致描写大淖风光、风土人情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门卫大叔》(“中国梦”征文·散文·4期)作者:毕力格(蒙古族)
 
  《门卫大叔》塑造了一位生活中默默无闻却心中充满大爱的门卫大叔的形象,歌颂了普通人的人性之美。门卫大叔把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哥哥的女儿抚养成人,但是为了不给侄女增加生活负担,退休后自愿做门卫,为小区群众烧水,并把一生的积蓄捐献给故乡的发展事业,默默无闻地走完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散文语言朴实,形象感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藏文版
 
  《这些天》(母语原创·诗歌·4期)作者:桑格多杰(藏族)
 
  桑格多杰的诗对传统格律诗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语言风格避免传统诗歌繁琐的修辞和词藻,而采用民间口头的通俗语言,自然朴素,以亲切优美的手法表达似近似远、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意境,为现代格律诗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霪雨》(母语原创·小说·6期)作者:华赞(藏族)
 
  小说叙述了一个在都市生活的藏族青年的一天的心理活动和所见所闻,人物形象在迷茫中挣扎,在无奈中寻求希望,叙述语言丰满,想象丰富,从外在的叙述到内在的故事及其蕴涵的思想情感,都体现了这位青年作家的良好的写作潜力。
 
  《七十岁出门远行》(翻译作品·小说·1期)译者:边巴顿珠(藏族)
 
  边巴顿珠的译文忠实原文,符合藏文表达习惯,并善于运用地方口语,使故事更加自然、更加有趣,达到了“信、达、雅”的要求。
 
  《忆大山》(翻译作品·散文·5期)译者:普日科(藏族)
 
  普日科是藏族优秀的老一代翻译家代表。他的这篇译文语言精练、修辞得当,自然、流畅、贴切,生动传达出原作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译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精湛的翻译水平。
 
  《希望》(“中国梦”征文·散文·3期)作者:万玛仁增(藏族)
 
  万玛仁增的这篇散文叙述作者与女儿学习母语的经历,结合“中国梦”与藏族一代人学习母语的梦想,表达了作者对母语的关注和担忧。情感真挚,动人心切。
 
  维吾尔文版
 
  《愧疚》(母语原创·小说·3期)作者:吐尔逊江·买买提(维吾尔族)
 
  短篇小说《愧疚》成功塑造了在艰苦、偏远的农村培养孩子长大成人的单身母亲形象,鞭笞儿子从偏远的农村考学到大都市之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忘家乡和亲朋好友的不孝行为。作品语言朴素自然,内容生动感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向苹果发问》(母语原创·诗歌·3期)作者:阿迪力·吐尼亚孜(维吾尔族)
 
  《向苹果发问》是维吾尔族著名诗人阿迪力·吐尼亚孜的哲理抒情诗。诗人通过其在国内外的所见所闻,对社会各种现象与事物进行分析阐释,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哲理思考,诗意悠长。
 
  《哈扎尔辞典》(翻译作品·长篇小说节选·1期)译者:帕尔哈提·吐尔逊(维吾尔族)
 
  《哈扎尔辞典》是塞尔维亚著名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创作的小说,在小说史上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新的小说语体,其内容包罗万象。译者帕尔哈提·吐尔逊以著名作家兼诗人的身份成功再现了原注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在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方面,已接近神似的程度。
 
  《北方》(翻译作品·诗歌·6期)译者:帕尔哈提·伊力亚斯(维吾尔族)
 
  《北方》是著名蒙古族诗人查干用汉语创作的组诗。译者帕尔哈提·伊力亚斯充分发挥其作为维吾尔族著名作家和诗人的艺术素养对组诗进行了成功的翻译,用维吾尔诗歌韵律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原作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充满浓郁的诗情。
 
  《喜鹊的欢声》(“中国梦”征文·散文·4期)作者:艾克拜尔·卡迪尔 (维吾尔族)
 
  《喜鹊之声》描述作者小时候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美好的有意义的时光,比较了过去和现代的生活,赞美现在幸福安康的生活,希望年轻人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哈萨克文版
 
  《土香》(母语原创·小说·4期)作者:哈布丁·我叫拜(哈萨克族)
 
  《土香》生动叙述哈萨克老牧民和他的儿子肯杰两代人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老人遵循哈萨克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儿子却满脑子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作品在朴实客观的叙述中控诉拜金主义对亲情对人性的玷污,以及对哈萨克传统文化的糟蹋,语言精练,结构紧凑,情节生动感人。
 
  《金窝》(母语原创·小说·5期)作者:巴哈尔·别尔德别克(哈萨克族)
 
  青年女作家巴哈尔·别尔德别克是活跃在新疆哈萨克文坛的文学新星。《金窝》叙述了爷爷根据哈萨克传统用狐狸皮做的特马克抚育早产婴儿的故事,塑造了哈萨克人热爱生命、善良淳朴的民族性格。作品叙事含蓄,感情丰富,充满浓郁的哈萨克人文风情韵致。
 
  《高楼万丈平地起》(翻译作品·小说·2期)译者:巴拉番·热巴吐(哈萨克族)
 
  巴拉番·热巴吐是哈萨克族著名诗人、翻译家,他运用生动、贴切的哈萨克文学语言准确传达出原著的思想内涵和叙事风格,让人 透过高楼背后的诸多矛盾思索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问题,思想深刻,启人深思。
 
  《长河》(翻译作品·小说·3期)译者:哈地拉·努尔哈力(哈萨克族)
 
  哈地拉·努尔哈力是一位优秀的哈萨克族翻译家,她尊重作者的文学风格,准确理解原作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叙事特点,通过恰当的生动形象的哈萨克语,原滋原味地传达出原作对生命长河的娓娓述说,语言优美流畅,故事生动感人。
 
  《家乡》(“中国梦”征文·诗歌·6期)作者:马汗·拜对山(哈萨克族)
 
  诗人与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与大地时刻共语,呼唤真情和爱,传递美好的祝福,语言优美自然,感情真挚,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抒情诗。
 
  朝鲜文版
 
  《呆子们的盛宴》(母语原创·小说·5期)作者:姜再熙(朝鲜族)
 
  小说《呆子们的盛宴》是反映海外劳务生活的小说中难得一见的力作。故事发生在来韩国打工赚钱的四个“发小”的中秋聚会这样一个短暂的、有限的时空背景中。同样是离乡背井,石久恪守道德底线、为守护家庭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三个朋友却堕落沉沦,小说生动描摹了在外打工的中年男人“群相”,展示人物精神的孤独和苦闷。语言活泼诙谐,极具现场感,结尾的安排也很巧妙,值得玩味。
 
  《蒲公英》(母语原创·诗歌·5期)作者:姜孝三(朝鲜族)
 
  本诗的抒情对象“蒲公英”并不鲜见,诗人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朴素的、不屈不挠地扎根于泥土的蒲公英,正像是以简朴勤劳不断创造未来的“白衣民族”,诗句气韵悠长,情感深沉,感人至深。
 
  《背对桃花》(翻译作品·诗歌·3期)译者:全春梅(朝鲜族)
 
  诗歌翻译之难,在于“情绪语境”的转换。在《背对桃花》中,译者本人也是一位诗人,遣词精到,在传达原作“诗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意象”之美,更能产生相通的审美共鸣。
 
  《她的名字》(翻译作品·小说·6期)译者:金虎雄(朝鲜族)
 
  翻译小说《她的名字》译文严谨忠实,表达生动畅达,将朝鲜语表达的特征和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描摹人物与展开叙事过程中朝鲜语固有词的运用堪称收放自如,不仅完成了故事在两种语言间的“无痕”转换,而且将原作的人物质感与叙事风格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是一篇可以作为典范的译作。
 
  《希望和梦想》(“中国梦”征文·诗歌·2期)作者:南永前(朝鲜族)
 
  诗歌《希望和梦想》匠心独具,将传统“天人合一”的图腾文化与诗意的表达相结合,满怀激情地谱写了一曲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的“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