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笔尖人生 > 正文

耿涛:友情永远

文章来源:华夏艺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6-23 15:06:50

1983年初夏,一位38年入伍的老干部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病故。老干部的家属住在了军区赵家楼招待所的一楼,等待组织处理后事,老干部遗孀向组织提出了十项要求。我代表北京军区后勤部天津第八分部来到北京处理此事。

 
  我只身从天津来到北京,住进了赵家楼招待所的二楼一个标间,开始和家属们进行艰难和漫长的谈判。半个月过去了,家属们仍然坚持不合理的要求:给儿子提干、让女儿入党等。这些原则问题组织是不让步的,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耐心的开导着家属们,争取他们的松动和放弃不合理的要求。一个月过去了,仍然是僵持着、、、、、、
 
  赵家楼招待所以外地军人进京出差人员居多。一天我到食堂午餐,同桌一位与众不同的中年男军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张白皙的瓜子脸上高耸的鼻梁两侧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上去精明干练,文人气质十足。我主动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他是沈阳军区话剧团的编剧王承友(春晚郭冬临的所有小品的作者),他这次来北京主要是到总政和文化部报审自己写的剧本。当听说他住四个人的房间后,我主动邀请他到我的标间去住。
 
  我俩成了室友。白天我们各自忙各自的事情,晚上一起吃饭聊天。一天中午,他匆忙回宿舍取东西,顺手递给我一本《十月》杂志对我说:“这是文化部长推荐的,里面有篇报告文学:高山下的花环,我忙,你先看吧”,取完东西后他走了。
 
  我翻开《十月》杂志,找到“高山下的花环”这篇文章看了起来,开始不经意,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好文章,可当我逐字逐句看起来后,文章马上像一块磁石一样把我吸引了,忘记了喝水、忘记了午饭、忘记了下楼做家属的说服工作,一气呵成看完了这篇优秀的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后,我仍然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深深地回味着、、、、、、
 
  一天晚饭后,我俩走出赵家楼招待所散步,当走到东总布胡同一座高墙深院时,我对他说:“王兄,我一个战友嫁到了这里的一个高官,咱们去拜访一下如何?”他欣然同意。我敲响了封闭的大铁门,一个卫士开了一扇小门:“你们找谁?”我回答:“拜访我的战友李净”。卫士非常客气地说:“您找李秘书啊,请稍等,我去看看”。过了5分钟卫士出来对我说:“对不起!李秘书不在。”我说了一声谢谢后离开了大门。
 
  王兄不愧为是编剧,富有想象力,马上开起了我的玩笑:“耿涛,李秘书肯定在,不见你罢了,嘿!我有题材了,以后我编一个剧,剧名叫《大师的情敌》!哈哈”。我俩在长安街上说笑着散步,轻松愉快,他忽然半认真半玩笑的对我说:“你呀,要是再高十公分就值金子了!”我反问着:“那我现在值啥呢?”他稍琢磨后:“你现在值个银子吧,哈哈”彼此说笑着、、、、、、
 
  不久,王兄办完事回沈阳了,从此失去了联系。(通讯不发达的年代)
 
  时隔20多年,我又想起了这位王兄。通过114查到了沈阳军区话剧团,团里人说他已经退休了,给了我一个他家中的电话号码。总算联系上了,并记下了他的手机号码。2008年我专程到沈阳看望了他,他按照军职待遇退休了,70岁的人了,看上去不到60岁,朝气蓬勃,更加幽默健谈,说不了几句话就冒出一个“包袱”让你大笑不止。从此我们每逢节假日用手机信息互致问候。
 
  2011年9月份左右我突然接到他的一个电话:“老弟,你在哪里,我这里有两张长安大剧院的演出票,其中有未来国母最后一场登台演出的节目,你能来吗?!”我回答:“谢谢老兄!遗憾,我现在不在北京。”
 
  像每年一样,他又加入了2014年春晚组委会,2014年1月3号我接到他的电话:“老弟,给你准备了几张董卿主持的‘直通春晚’现场直播节目的入场卷,4号晚上八点你赶到大兴星光影视园吧。”我欣然答应了。晚八点半入场就坐后,现场导演组织所有观众进行了节目开播后的配合动作和欢呼词语的训练。二十点五十五分,随着倒计时的结束,晚会节目主持人董卿闪亮登场,顿时,观众全体起立,一阵欢呼声按照训练要求持续了20秒,当董卿说完:“我要上春晚,你看行不行?”后,观众又是有节奏的呼喊:“行!行!行!”本场晚会21点中央三套向全国直播。参加这场晚会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近距离现实中见到了董卿,我是她的粉丝,她清秀纯美、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口齿伶俐、遇误不慌,应变自如,当她出现在屏幕时,映入我眼帘宛如一位女神。今晚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董卿、、、、、、
 
  2014年1月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