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杏坛名家 > 正文

那些年,文华人曾追过的名家大腕儿|杏坛名嘴篇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风中的自由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05 11:06:49

 

郭敬明、郑渊洁、俞敏洪、易中天...你可曾听过这些曾经来访文华的名人名家?你又是否失落于未曾聆听他们的名人语录?今天,文小新带你走进文华星光熠熠的一角——杏坛名嘴。透过名嘴温故名家映像,重拾那些年与你失之交臂的名家大腕儿

名嘴一 “学术帝”王立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被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王立群教授,应邀来到文华学院,与广大学子就“读史明智,知古鉴今”的主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治学严谨,学术功底扎实,是王立群给文华人的第一印象。

2007年6月10日
学术报告厅
名家映像
  “我讲学有两个原则,第一,没有文献资料做依据的,我不讲;第二,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的,我不讲。”

  在与人交流的时候,王立群都要说个“一二三”来,慢条斯理,足见这位文学博导思维是十分清晰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

  王立群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他谈到:“一个人一生一帆风顺的情况很少见,相比漫长的一生,坎坷微不足道。面对坎坷,我们不应抱怨环境,而是从自己出发,使自己足够强大起来,才能打破人生的困境。”

——选编自《文华》第22期《读史明智,知古鉴今》



名嘴二 “麻辣导师”易中天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易中天教授应邀来我校与文华学子零距离对话
2007年1月6日
行政楼211会议室
名家映像

  易中天教授应邀来我校与文华学子零距离对话。张勇传院士用拆分法对他的名字进行解读,表达他对易教授的祝福。张院士对易中天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易中天——日在上,如日中天,代表着永远向上,永远辉煌,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易中天听到这话,笑着纠正道:“其实,早上的太阳早就不是我们喽!”说着,目光转向在坐的同学们:“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应该是大家!”

  当易先生称“我平时不看电视”,现场同学紧追不舍,抛出“听周杰伦的歌吗?”结果,易中天一脸迷茫:“周杰伦是谁?”

  很多人好奇风趣的易先生给学生上课是什么场景,他说对自己的授课方式倒是调侃了一番:“我这种方式如果给历史系的学生讲课,是不行的。”

——选编自《文华》第20期《易式经典幽默》



名嘴三 于丹送来的“心灵鸡汤”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

  前有北大学子扔皮鞋,后有清华数名博士联名抵制于丹。当日来到文华的于丹,也没忘给学子们送来心灵鸡汤。

2008年10月24日
行政楼211会议室
名家映像

  于丹说:“来到文华学院,我感觉特别亲切、特别熟悉。其实我的身份很单纯,以前、现在和将来都是一个老师,我会按照张院长的祝福去做,做一个能在学生心里扎根的老师。这个评价比其他任何评价都让我喜欢。”

  “一个人在社会上,要积极努力去承担责任,要认同规则,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可能是要争的;但在待人的时候,我们内心可能是让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也就是说,把功利看淡一点,做事敬业认真一点,对事可以计较,可以一点一点去争;但对人要有一种真正的和善,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换位思考,体谅与感恩。”

——选编自《文华》第30期《于丹与文华师生面对面交流》




名嘴四 “铁齿铜牙”纪连海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央视《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之一,曾主讲《正说和珅》、《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吴三桂》等,讲座精彩纷呈,点评深刻独到,广受观众欢迎。

  42岁的纪连海一口地道利落的京片子,和人说话毫无距离,就仿佛一个十分热心的老北京市民,通俗而有内涵。2007年的七夕节,《文华》记者亲眼见证了这位“中学教师”的风采。

2007年4月29日
美联大讲坛
名家映像

  他左眼近视1450度,右眼1550度,签名售书的时候,他不得不把脸几乎贴到书上;

  他相貌稀松,缺乏易中天的儒雅,缺乏刘心武的赫赫声名;但是他却成为继阎崇年、易中天、刘心武之后,受亿万“粉丝”热捧的“另类学术明星”。就是这张嘴,纵横两百多年的大清历史之间;就是这双眼,明晰古今,洞悉真相。

  他说:“现在电视都是被歌星、影星占据着,我觉得与其追他们,还不如追我。”他最喜欢的是《百家讲坛》,在讲课当中也出过一些错误,也有许多观众和学者指出批评,纪连海觉得,只要是诚恳的批评而非谩骂,他都会虚心接受,并且改正的,“我也只是讲个故事的,我不是文字学家、出版学家,也有很多东西不懂,但我会尽量完善自己、提高修养,欢迎批评。”他说,现在连出书也会谨慎起来,他要把错误减少到最少。

——选编自《文华》第23期《一个中学教师的理想与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