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研教改 > 正文

2017上海自然教育论坛回顾之四 | 基于城市生态修复的自然教育模式展望

文章来源: 作者:纪路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1-17 23:27:22

 今天我分享这个主题,是因为上海的自然资源比较稀缺,能够适合做自然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生态修复的方式恢复生物多样性,形成自然教育一个比较好的案例。

 

个人认为,现在自然教育行业的现状是不太乐观的。今年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已经是第三届了,去的人很多,但真正做事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做事能够赚钱的人就更少了。如果不赚钱,从长期来说这是无法持续的。很多做自然教育的机构或者个人,至少在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导致这个行业困难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也没有行业的长期积累;

第二,缺乏来自政府的支持,有些国家或地区出台了环境教育法,它们国家的小学生必须参加环境教育,而我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政策;

第三,自然资源相当有限,尤其是在上海;

第四,公众的环境意识不足;

第五,产业链条没有形成。比如我们去保护区做活动,自然资源很好,但是没有配备基本的生活条件。

以上这些都会影响到公众参与,是影响到我们组织活动的重要因素。

中国面积很大,自然资源很丰富,但自然教育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然而,地区越发达,它的自然资源就相对越差,比如在上海做自然教育,就缺乏一个理想的环境。

自然教育需要好的自然资源,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也有朋友会说,做自然教育不需要这么苛刻的条件,在家里、在社区也可以带领孩子做自然观察。不错,这个确实可以做,但是其质量可能难以达到我们长期开展自然教育的要求。

做自然教育,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出发点:有的是为了生态保护,有的是为了儿童的发展,等等。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有一点我认为应当是公认的,那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者应当有让公众关注生态、关注自然的价值引导。比如说上海的青浦有条背萤,很多机构都会带领大家到那里去寻找萤火虫。这样的活动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说有危害,但是也没有任何好处;随着当地的开发建设,未来萤火虫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自然教育工作者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呢?

上海是冲积平原,生物多样性相对周边山区来说是较差的。天马山一百米不到,还没有一幢楼高。环境本身先天不足,加上人口众多,除了城市就是周边耕地,没有一块自然的环境。上海的城市环境是缺少生态功能的,人工绿化都是单一物种,喷撒大量农药,并没有考虑到其它物种生存的需求。

随处可见的人工草坪

 

还有新建的一些郊野公园,我们说“郊而不野”。什么意思呢?它是在郊区建的公园,但它的规划和设计,与城市里的公园没有太大的区别,郊野本身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

 

比如在闵行有一块地,我们去年做了很多调查,拍了很多照片。今年一看,开工了,挖得一塌糊涂。经过询问,说是要建成郊野公园,可是原来的植被和昆虫都已经消失了。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大家都很关心的科技馆小湿地,估计在一两年内就会被开发了,以后夜间观察昆虫的活动,我们在市区里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块和它相似的环境。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这些情况说明,我们的自然资源先天不足,而且还在持续地恶化。

 

科技馆小湿地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环境做一些改善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本身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结构,可以为我们的自然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这些在人工的绿地里是很难达到的,在那里你只看到孤立的植物。为什么植物长在这里?原因只有一个:人种的。

 

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人类对于这些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自然教育可以帮助公众提升生态保护的意识。生态修复的项目可以成为生态保护的实践,让公众更好地去理解自然爱护自然,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