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研教改 > 正文

“直升高校”的教改,经得起公平的拷问?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06 13:43:20

今后,北京东城区的部分学生有望享受不参加高考,直升高校的“优待”。这是记者从东城区综合改革推进部署会上了解到的。据悉,东城区将在区域内遴选2至3所示范高中与高校牵手,约计9对,约涉及21校次启动“5+2”直培机制。所谓“5+2”,是指学生在高中期间学习5年,大学期间学习2年,探索高中与大学课程的衔接。目前,该政策仍在研讨、批复中。

  (2月4日《北京晨报》)

  不解 为何地域性招生

  小卓卓呀:何故厚此薄彼,北京的优惠政策已经有很多了。教育公平如何达到?

  Cystal:从以前到现在,各种对学子有利的新政策为何都从北京开始实行,也没看见实行到二三线城市乃至我们这些小地方。

  SimpleLeeChina:市属省属大学可以因地域不同招生政策有所差异,因为教育部指称,其教研财政来自于本地。但是,想质疑下,像部属级重点大学,教研财政来自于国家,是全国人民的钱,为何还要有地域性差别招生?!

  质疑 会否为权贵所用

  唯赵丽颖:本来各地大学录取分数线就不公平,发达城市的名校录取分数线对本地区的考生都低很多!现在更不公平了,北京牛得连考大学都不用考了,直接上了!

  我是伊风:直升的只是凤毛麟角,而且难以杜绝关系和权势,普通老百姓照样占不了便宜。

  青青青芒果:这种政策有可能会更加方便有钱和有权的人。

  调侃 投胎是门技术活

  @Legoleaf:投胎是门技术活。

  古月与车干:都是寒窗十年,首都内外风景异。

  淡定 是金子哪都发光

  一座咚菇:大部分北京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是努力自己考上大学的,没有你们想的那么轻松,每个地方政策都不同,这要换成别的地儿恐怕也没这么多非议。

  15微博苏菲:这是大势所趋,将来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尤其在出生率越来越低的大背景下,每个学生都是人才,数学排倒数第一的学生,可能体育排正数第一。你能说一个篮球明星比一个会计创造的价值低吗?

  鹿桃花耶:反正是金子在哪都发光,又不是全北京都这样。

  [懒得理你]:每次都有人说北京考生多占便宜,好像就我们北京人轻轻松松上清华一样,北京户口除了高考貌似看起来好点其他哪好了?买房便宜还是物价低?

  点评

  直升机制逆势而为令人费解

  然玉:“绕过高考,直升大学”,这样的政策,难免会使人浮想联翩。虽只是东城区综合教改的一部分,但无疑颇具争议。公众普遍的担忧在于,倘若此一机制果真启动,极可能沦为少数人的特权福利,甚至给本就脆弱的教育公平以沉重的打击。事实上,在我们的记忆中,类似案例并不少见:许多大胆、前卫的教育改革尝试,一次又一次变成了隐患重重的制度漏洞。不断的试错与纠偏,让整个社会付出不菲代价。

  基于过往种种未必成功的“试验”,近段时间高考招录政策,其实已经释放出了明显的“收紧”信号。无论是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增加全国卷使用省份,还是调整高校自主招生规则,这一系列的举动,都宣示了教育主管部门,意图“尽量统一高招模式,减少特殊状况,排除不确定性”的迫切考量。在此背景下,东城区抛出“不高考直接升高校”的创意,自一开始就显得有点刺眼。

  尽管当地并未阐明,所谓“5+2”直培机制,具体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然而有些潜在风险,总归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该机制人为制造了区域和身份的双重歧视。东城区与别的区之间,试点高中学生与其他高中学生之间,难免会被差别对待;另一方面,这一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高考为核心、以分数为标准的大学招录秩序。极易给暗箱操作、地下交易留下后门。

  教育改革,固然离不开地方的先行先试,可这更多还是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层面的,而绝对不是利益的倾斜、规则的妥协!放诸现实语境内,基本可以相信,只有持续统一和简化高招录取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捍卫教育公平。这理所当然意味着,要努力排除各种“特殊状态”、“例外情形”。相较于此,东城区的“5+2”直培机制却逆势而为,着实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