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12月9日讯 近年来,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紧扣“八要素”,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组织、技术、产销等保障,精准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带动贫困群众长效增收脱贫。其中,古梅园仿野生铁皮石斛两个品种(石斛花和石斛鲜条)被选送全国两会“人民优选”产品参展,受到两会代表和知名健康专家关注。
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由“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重点发展桑蚕、百香果、铁皮石斛产业,同步发展青梅、精品水果、中药材、特色种养殖、旅游业等产业。同时,采取部门+村党支部带农户、企业+合作社带农户、合作社+大户带农户的方式,动员和引导群众发展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目前,全乡产业项目覆盖贫困户2023户7613人,带动6000余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坚持组织带动。专项清理整顿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解决建设不规范、未实际运作、经营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推广“村社合一”,建立村级合作社党支部,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统一农资采购、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包装销售的优势,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切实把农户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带动起来。目前,村级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余亩,带领2700余名社员发展桑蚕、中药材、精品水果等产业,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坚持教育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根据各村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邀请专家、农技人员、种养能手深入村组开展技术培训,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确保学用结合;村支两委、农户自发组织到福建、广西、县内乡镇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推动技术培训对产业、合作社、农户全覆盖;建立技术交流QQ群、微信群,在线解答群众种养技术难题。目前,已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60余场次,培训群众5300余人次。
坚持产销对接。推行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利用企业承接市场、联系基地的优势,引导农户与企业和合作社建立订单式生产关系,确保铁皮石斛、百香果等产业均有企业带动和保底回购;村级合作社到广州等地对接企业,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搭建农产品产销平台,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利用“三微一端”、农村淘宝等网络平台,推行“电商+贫困村”“电商+贫困户”联动扶贫模式,畅通农产品“出山”通道。目前,帮助农户销售绿色蔬菜2.5万斤、精品水果1.5万斤、蜂蜜3000斤,销售额达36余万元,户均增收3000余元。
坚持利益联结。以500亩大坝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引进云南金沙农业、柏柱洋、山水贵客等6家企业,严格“一坝一策、一企一策”制度,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实施“土地流转+务工”模式,流转农户土地,带动农户发展桑蚕、中药材、精品水果等产业,引导农户到企业参与务工,促进农户稳定增收脱贫。比如,董亥村、太吉村党支部采取反租方式流转土地500余亩,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76户263人发展百香果500亩、白芨35亩,实现户均增收6000余元。
(李宣博)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