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产业 > 正文

《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降世,披荆斩棘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8-19 10:31:34



  2019年暑期档,一部横空出世的动画电影注定会被中国动画史记录在册。截至8月9日上午,根据猫眼票房专业版统计,《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累计票房已达30.94亿元,刷新了此前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疯狂动物城》的15.27亿元纪录。《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最终预测票房为47.6亿元,有望与今年票房46.5亿元的现象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一决高下,甚至能够冲击中国电影史的最高票房《战狼II》的56.83亿元。


  高票房和观众集体燃情的背后,是中国商业动画曲折的发展历程。追溯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政策影响下,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创作实验动画短片为主的动画艺术家们开始面对市场,研究观众需要什么喜爱什么。然而从小作坊向工业化的转型之路并不顺畅,只有1999年上海美影厂推出了一部颇具争议的动画电影《宝莲灯》。此后若干年,中国再无口碑和票房均可与引进动画相抗衡的商业动画作品。


  2008年对中国动画人而言是不平静的一年。引进动画《功夫熊猫》在中国市场获得了1.86亿元票房,这是继迪士尼制作了动画版《花木兰》后又一部由美国梦工厂制作的中国题材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一场激烈争论:连中国的熊猫都被梦工厂表现得活灵活现,为什么国产动画还是聚焦在功能与低幼类型上?为什么制作水准还是停滞不前?……《功夫熊猫》的成功,深深地刺痛了中国动画从业者,也令整个行业倍感焦虑。


  2009年,转机出现了。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生活中,很多人经常谈论起一部三维动画短片,它的名字叫《打,打个大西瓜》。这部16分钟的动画短片用幽默的方式讲了一个反战的故事。这部短片就像一针强心剂,令经历了太多期望和失望的学生、从业者和观众看到了原创动画作者的能力与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