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产业 > 正文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8-06 11:51:35

  没人想到在《我不是潘金莲》《树大招风》等影片的竞争下,名不见经传的《八月》能够获得2016年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


  《八月》的导演张大磊自己也没有想到。奖项宣布时,坐在台下的他还嚼着一颗口香糖。站上领奖台的张大磊有些手足无措。他看到主持人远远递来的托盘,佝着腰把口香糖从嘴里吐了出来,放进侧边的口袋,害羞地笑了笑:“我装兜儿吧!”


  后来谈起这件西装的去向,张大磊说:“只是很简单一件西服,洗洗接着穿。”


  《八月》是当年入围影片中唯一一部独立电影。


  对不少人来说,独立电影可能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其实,观众们熟悉的王小帅、贾樟柯、娄烨等第六代导演大多都是中国独立电影的代表人物。王小帅在知乎中曾对它有这样一番解释:“独立电影并没有明显的概念界定,它涵盖最多的意味就是独立两个字。独立的存在、独立的表达、独立的观点。”


  独立电影实际上是一个舶来的概念。它诞生于上个世纪的美国,指当时在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以外融资制作的电影,此后泛指独立于主流制片体系以外的影片。


  《八月》正是这样一部影片。


  它是张大磊的处女作,在开拍的初期甚至没有外部投资参与进来。张大磊说:“和人借钱或者自己家里出钱就启动了。也没考虑后果,一个挺冒险的行为。”


  而王小帅对于这部电影蕴含的“独立的表达”也颇为认可。他称赞道:“《八月》是一部有温度、不矫情、很清新自然的电影。它是有色彩的,它的质感很好地体现出那个年代。”


  2017年3月24日,《八月》上映了。那一年,《战狼2》以56亿元刷新了内地的票房纪录,全年的电影市场一片火爆。然而,截止到现在,曾获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八月》,票房仍没有超过500万元。


  1. 大磊与小雷


  太阳照得树叶发亮,地上落满了光斑,大人们在拔河。


  发力的脚腕扭转向内,布鞋底升腾起一阵又一阵干燥的尘土。


  “磨练的是非凡的毅力,较量的是充沛的体力!”裁判扯着嗓门的喊声从喇叭里蹿出来,和队员们拔河的口号融在了一起。突然,喇叭从裁判手里被抢走。抢去的人说,厂里的大车熄火了,要大伙一块帮忙推。


  大人们一拥而上,只剩下十二岁的张小雷一个人在路边站着。


  树叶沙沙作响,蝉鸣此起彼伏。小雷甩起了右手的双截棍,漫无目的地散步在夏天的阳光里。


  “小雷一个人走出来在那条小路上,突然感觉到特别孤独。”张大磊回忆说。

  (小雷独自走在小路上|《八月》截图)


  这是《八月》里他非常喜欢的一个场景,也是整部电影风格的浓缩。《八月》没有什么故事,它更像一个生活片段。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变革下,国有制片厂家属院里的少年张小雷过了一个懵懂的夏天,这就是影片的全部。


  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让位给了生活。滴答的雨,冒汗的额头,兀自旋转的电风扇……许许多多的平凡瞬间都被囊括在了《八月》的镜头里。或许这就是它被许多观众指责“没劲”“流水账”的原因。而由于采用黑白的影调,它更是直接吓走了一大批观众。


  但张大磊说,《八月》本来是彩色的。


  “如果成片是彩色的,它会更真实。但是这个电影可能不需要再从色彩上让人觉得它是有年代感的。相反,我希望观众能忽略这个事情,不想太具象地说它就是90年代,让大家去对号入座。我想让大家觉得它是和记忆有某种关联的。”


  “最重要的是我在架构剧本的时候,已经判定它是一个黑白电影。黑白电影具有一种天然的简约的感觉,我觉得会比彩色更有诗意。因为它把很多太过具象的东西抽离掉了,会让人保持一种距离感。”


  至于观众们对类似电影的“叙事平淡”的评论,张大磊有自己的看法:


  “它们和我们的生活节奏是一样的,我们就会本能地觉得这东西太长太慢了。你太熟悉,太习惯了,就会觉得它过于‘平’。什么叫‘平’?没有惊喜,它就会‘平’。但是没有惊喜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去感受一下它的价值或者情感呢?”


  张大磊的父亲是内蒙古制片厂的剪辑师,他从小生活在影厂大院里。电影对他来说从不遥远,似乎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喜欢听摇滚乐,披头士、滚石、地下丝绒、平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