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迪士尼发布了真人版《花木兰》的首款预告片,瞬间点燃互联网的声浪。
在各种讨论中,除了针对动画版中李翔、木须龙等角色的更动外,另一个引起关注的变化则是《花木兰》中大概率将不再保留歌唱片段。在动画版《花木兰》中,包括主题曲《自己》(中文版本由李玟演唱)在内的多首经典歌曲广为传唱,这个改编决定也令众多原版粉丝大呼“毁童年”。
不过,将原本带有“音乐剧”形式的动画版改编为更具粗粝感的真人战争片,作为故事发源地的中国市场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歌舞电影在国内院线一直票房不彰。最近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同样由迪士尼出品的《阿拉丁》,在5月份公映后,《阿拉丁》票房最终报收于3.7亿元人民币,排在今年国内进口片10名开外。
另一边,《阿拉丁》却在一水之隔的日韩市场掀起一股歌舞“旋风”,分别排在当地年度引进片榜单的第1名和第2名,成为近期势头最猛的好莱坞电影。事实上,《阿拉丁》在亚洲其他的成熟市场也展现出不俗的势头,例如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都闯入年度总榜前三甲,凸显歌舞电影广泛的观众缘。
《阿拉丁》在日韩市场掀起一股歌舞“旋风”
小编发现,不仅是近期的电影,歌舞电影似乎从来没有在中国火起来过。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观众为什么不喜欢看歌舞电影?
歌舞电影渊源
歌舞电影的诞生与有声时代基本同步,可谓历时久远。
首先需要先厘清歌舞电影的概念。根据Wikipedia的定义,歌舞电影又称“音乐剧影片”(英文为Musical film或简称Musical),特指“由角色演唱的歌曲交织在叙事中,有时还伴有舞蹈的电影类型”。另据BOM的注释,歌舞电影中的“角色在没有屏幕上或屏幕外音乐源的情况下,或在音乐会或录音室以外的环境中,(会)爆发出歌曲”。
因此,歌舞电影与音乐(主题)电影具有显著不同,后者通常聚焦于演唱会或音乐行业本身。另外,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音乐传记电影也单成一类,例如《波西米亚狂想曲》、《冲出康普顿》等近年大热的作品,同样自成体系的还包括由印度出品的宝莱坞歌舞片。
随着有声技术的出现,在原有由舞台进行表演的音乐剧基础上,经由影像化而自然发展出了歌舞电影。在这一新类型中,不仅歌舞的布景更加豪华,连场景也不局限在剧院中,因而大大拓宽了表演的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歌舞不再只是充当助兴烘托气氛的背景,而是逐渐发展出有别于剧情片的叙事结构,最后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当时好莱坞的大片厂便迅速跟进,仅在1930年就制作了超过100部歌舞电影,此后多年成为风靡一时的潮流,同时影响力进一步辐射到欧洲等发达市场。遗憾的是,由于早期好莱坞的数据统计尚未完善,许多歌舞电影的票房数字已不可考。
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被视为歌舞电影的“黄金时代”,连迪士尼出品的首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年上映)也有着鲜明的歌舞元素。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年上映)
进入60年代后,虽然由百老汇舞台剧改编而来的《西区故事》(4365万美元,未考虑通货膨胀,下同)、《欢乐满人间》(3100万美元)和《窈窕淑女》(7200万美元)等经典歌舞电影作品接连问世,但歌舞电影不再是吸引主流观众的保证,产量较之高峰期出现大幅下滑。
不过意外的转机出现在真人领域之外:1989年,迪士尼动画的“中兴之作”《小美人鱼》正式公映,不仅斩获超过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电影中多首歌曲还获得极高的传唱度,并为艾伦 曼肯赢得“最佳原创配乐/歌曲”的两座小金人(后一荣誉与霍华德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