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消费市场,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强的生命力,2018年,最终支出对GDP增长贡献了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消费连续5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正在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移动支付的普及,从早餐开始赋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方便;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刷新了购物体验,让无人超市无处不在;智慧物流的不断升级,让配送完成了定时达;互动娱乐技术的发展,让服务更具有人性化,为顾客带来了新便利……这些真实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场景,讲述着中国消费市场不断形成新需求、释放新体验,拥有着无数个“中国可能”。
近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购买力,为“中国可能”带来最靠的保障。2018年,我国服务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49.5%。这强达一半的消费基数,让中国的消费市场表现出实物消费的持续火热和服务消费的快速崛起,也倒逼着传统需求的转型和新型服务的不断升级,推动着“中国可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拥有着2亿用户的酒吧市场,在线上线下融合不可逆的潮流中,也表现出了鲜活的发展生机。不过,酒吧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在重场景、重体验、重服务,大部分交易仍需线下完成的现状中,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工具,做好线下产品持续获客,完善互动、交易环节与线下的互补,在“中国可能”中建立更多的优势?
【在众多“中国可能”中,其核心是用户】
随着改革开放,酒吧才在中国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契机,在30余年的打磨中,酒吧文化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已成为夜生活文化的代表。我们常说的酒吧大致分为5种,分别为:Bar、Pub、Club、Lounge、Speakeasy。在国外,5种酒吧的分类各有定位,Bar的功能更偏重单纯的喝酒,Pub则是相对日常一点的休闲场所,Club是我们所说的“夜店”,Lounge相当于“静吧”,Speakeasy是业内所说的“地下酒吧,顾客要知道暗门才能进入。在国内,酒吧则更倾向于“整合”,在新消费时代,创造更多的消费痛点,释放更多的消费场景,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成为了酒吧的运营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中,用户需求被放大,对酒吧的市场研究、酒吧的经营定位、拿捏消费者喜好和诉求也成为酒吧主的必要能力。
互动娱乐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为酒吧行业带来了解决方案。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人才的涌入,为酒吧接入了信息化运营手段和管理服务机制,完成了去纸化和去喊化。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介入,则替代了传统营销,带来了多元互动,保持酒吧的新鲜感,不断更新顾客的视觉和消费体验。
【2B到2C的微喵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