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确,画虎骨和知人心,固然同为世间的两件难事,然而,不难想象,人间画虎者何止万千,能画出虎之骨力与威猛者毕竟不乏其人,但有能力站在虎的立场画出其情意和魂魄的人,显然少之又少,难上加难。藉此作比人生,以当下的价值取向,那些拥有巨大物质财富可自由挥霍的人,以及挖空心思谋得了些许权势能够任意驱使他人者,在世人眼中,或许皆算是活出了精彩,但却难言活出了灵魂。无疑,试图站在他人角度感知自心与灵性,则更是件难能之事。因此,我们才会格外感慨:这人世间能真正活出自我意味的成功者何其少矣,多的是身披人世虚浮自顾行走的痴妄之人。因之,中国当代画虎名家田茂怀老师的人格和艺格令我感佩,其不单活出了生命的自然风采,亦令自己笔下富于人情虎意的绘画艺术粲然生辉,他的人生与艺术,熔铸成具有哲性觉知力的灵动双足,共同丈量出生命的广度及厚度,诠释着情通万物的来龙去脉,我归总后将之提炼为田茂怀先生的“画虎五性”,供有志于修行“人生和艺术”的人们参鉴。
古语云:“欲识人者,必先自知”。那么,何谓自知?就是不要一味向外寻找金山银山,其实更大的宝藏就藏于自己的心中,亦即自我的心性本体里。因此,要懂得在恰当时机回望自己,静心聆听自己的心声,了解自己的性情、需求、优劣、理想、格局、使命等主观世界,这就是认识自性的过程,每一段真正的人生都必须经历这一认知和把握自我的历程。田茂怀先生画虎之所以独具“人情虎意”,自然与其长期自觉历练心性有关。他凭借各种机缘认识自己性情,了解别样虎意,此时的田茂怀,人境与虎境合而为一,追寻“万物即我,我即万物”的情怀。这就如同世人多知齐白石对虾意、黄胄对驴情、李苦禅对鹰性拥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一样,却不知这些绘画大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认识自性,亦需借助多重境遇磨练自己的心性,否则不足以洞悉异类的灵性世界,并画出如此逼真传神的画作。因此认识自性并非说说那么简单,需要拿出长期面对孤独的诚意。在田茂怀看来,面对孤独是一件难得的快意之事,如果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是上天的恩赐的话,那么,我们也应该有智慧为我们偶然得之的生命恩赐一段足够长的孤独时光,以便滋生聪慧,喜见自性,实现自知。
自知和悟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所谓自证证他、自悟悟他,因此从一个人是否已参悟他性上,也可反观其已在多大程度上认识了自性。我们曾和田茂怀夫妇一道组团参与过一场国际书画活动,他们夫妻俩的高洁情怀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无论是个人利益得失,还是权利义务,他们都既无怨尤,亦无推诿,并且处处为他人着想,时时顾全大局,善言义举皆在不经意中径自流淌于人前,于是众人都由衷赞誉道:“田茂怀夫妇,简直一对活菩萨也。”田茂怀老师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说明田茂怀先生已然参悟他人性情,胸襟已有高意,情怀业已开合有度。其实不管为人,抑或从艺,人格因素都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但有罔顾人格者,建议将为人和艺术分而论之,以显公平理性。我也曾屡屡目睹艺术爱好者单就作品本身说得唾沫横飞且要求人家当场给出个明确的评论,亦常听闻毫不过问画家情况独对作品表现提出询价请求的。显然,人格的价值常被低估,人格的力量也常被削弱。须知,人格不仅仅是指人品的优劣,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体,包含了人的性情、学养、思想、阅历、情怀、担当等方方面面的人文积淀,故才有“人格魅力”一说。因此,只有依托持续不断的人文修炼,潜心修得了灵魂,从而才谈得上人格,进而才可能提升至人格魅力的高度,那些患得患失不具人格魅力的所谓艺术家,实难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作品也不大可能具备多高的格调、品位和境界,所谓的艺术价值自然大打折扣。至于人格卑微者,其作品价值甚至沦落到一文不值的境地也并不鲜见。
任何禁受得住时间考验的文艺成就皆源于自由之心境。然自由心境的获得完全仰赖于人类能否自由他的心性。因为人生行走于世所受各类束缚何止万千,如不能祛除负面心障,无法放下思想负累,心性得不到有效解放,那么,一切有价值的文艺创造活动将无从谈起。为此,人类代际相传,学会了从间接和直接两方面不间断地自由着自身的心性。间接这条途径极为关键,主要通过高效且有价值的阅读来完成。因此阅读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方法得当,成就的高度自然不同凡响,而与读书多寡无关。一般而言,根据自身文化需求及著作文本价值,可分为浏览、泛读、精读、研读、批读、注读等方法;直接层面主要指亲历包括学校教育、艺术实践在内的浩瀚广袤的社会人生历练。应该说,间接阅读经验对直接社会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及引领作用。田茂怀老师多年来始终在揣摩这些有益于社会人生进步成长的方式方法,他注重从书籍中汲取有益的艺术养料,习惯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并不断强化诗文的创作能力,得益于此,他的心性近年日益趋向自由,画境渐臻于自由之境。由此可见,正是日积月累的文化修炼完善了他的心智,开启了他的心门,为他的才情驰骋创造了必要的空域。因此艺术家绝非仅仅掌握了专业技能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不沉心修炼文化,就无法深广你的思想,而缺失了人文思想支撑的艺术家,显然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只能自娱自乐,或是转瞬即逝。即便是居于高精尖科技领域巅峰的钱学森在临死前仍然极力嘱托我国的大学教育务必走文理兼修的路子方有前途。的确,强大的文化尤其是文学修养让许多科学家受益匪浅,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项能力就是理解能力。钱学森就曾坦言,若非受益于深厚的文学滋养,他对某些微观科技技术的理解就不可能那么深刻、到位和丝丝入扣。这一经验之谈同样适用于所有科学家。当然也包括所有的艺术家。毋庸置疑,没有文学的深层润泽,所谓的艺术都是空壳的。从这层意义上说,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源头活水绝非虚妄之言。
中华文化对天道文化拥有最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硕,其中,“天趣”理念的提出及相关实践成果就是中华文化对世界艺术的一大贡献。但天趣的形成终究取决于艺术家的心性能否抵达天性层面,我们常说的“此人天性如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即人的本性。可实际上,这是个很高的评价,譬如,艺术家如想进入“天性”层面需要迂回修炼三重境界方可达成。首先要历经驳杂的技能锻造,即“博观”的过程,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望尽天涯路”的第一重境界;其次要懂得厚积薄发,即“约取”之经略,呈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境界;而后阴阳冲和谐顺后始能登临“天性”境界,亦即齐白石所阐释的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境界。田茂怀先生甚是珍视这些前人的艺术研究成果,长期自觉遵循这些内在艺术运行规律,这使得他的天性得到尽情释放,成为一个极其纯粹的艺术家,且因了这份纯然的天性与质朴,“人和虎”的情意贯通了,不仅他笔下的各类千姿百态的老虎极为鲜见地具有了“人情虎意”,而且就连他自己的貌相也愈发显出“虎相”来,可谓人艺合一,此为艺术家抵达理想创作境界的天性流露与思想外化。应是天性无意中打通了人与虎的界限,使人具有了虎意,而虎却怀有人情
所谓节性,即自然性。具而言之,就是四时节气的普遍性。顺应自然,遵循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探寻到的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这也是迄今世界哲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具备终极指向性。中国古代哲学家既发现了生发万物的本源所在,更发现了让万物有序依序运转前行的真理,那就是“道法自然”。可以毫不夸张说,这是人类人文领域到目前为止最有价值的重大发现,人类如能真正吃透并运用好“道法自然”的内涵及规律,那么,现在的许多世界级难题将迎刃而解,未来的美好景象亦可期。同理,“道法自然”的理念亦对中国画拥有至为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画包含的哲理意味和内涵举世无双,正是这些丰盈的哲思令中国画成为世界绘画艺术领域层级最高的国别艺术,亦是世界绘画史上真正具有厚重人文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艺术门类,拥有启迪人心和完善人性的教化功能,具有世界同类艺术不可比拟难以超越的领先优势。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