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百家争鸣 > 正文

海上升明月 月是故乡明———记海归画家刘海明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07 11:42:12

  刘海明,男,出生于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农村,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从1974年起,当过四年的采煤工人。1977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在大学期间,曾先后深入东北、华东和西北各地城乡体验生活。毕业后,於1981年调入山西省艺术学校任教 。著有[西方美术史]、[山西民间剪纸]、[素描概论]、[创作与思考]、[艺术杂谈]等近八十万字的教学讲议 。受到师生的称赞。1986年赴苏格兰阿伯丁市孔雀版画工作室创作并讲学 。同年,其三幅版画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1987年,中国国家美术馆和炎黄艺术博物馆分别收藏了他的版画 。同年,荣获中国山西省颁发的一等功臣奖章。一九八九年赴比利时创作和讲学,并访问了前苏联、德国、波兰、荷兰、卢森堡等国。1994年起定居英国以来,先后举办个人画展九次。1992年英国女王收藏了他的作品。1994年荣获中国名人名作银质奖。1995年,澳大利亚博物馆、以色列博物馆以及英国牛津博物馆也都分别收藏了其作品。1997年,他的油画作品在佳士德拍卖。多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参加了国内、国外的美术展览。他的艺术经历已被记入[美国ABI名人录],[亚太名人录]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 

 

刘海明先生近影

   刘海明认为:只有民族特色最浓的艺术,才具有最强的国际性。西方的绘画理论与技艺只是他的“翅膀”,他更愿意在中国民族艺术的天空翱翔。无论是创作版画时的一刀一刻,还是创作油画时的一笔一抹,刘海明都把刻骨铭心的故乡之情融入其中,作于画上。他创作的美术作品深涵中国传统美学和民族文化,既有浓烈的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审美特征。

     纵观海明的代表作《佳人》、《源头》、《生命》、《林间的黄昏》等,似乎见证了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全新过程,展示出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艺术将如何作为的可能性。同时,这又为人们思考和解开海明这样的海归画家文化身份认同和民族国家定位的焦虑,提供更加具体、更加鲜活的实例。

刘海明作品欣赏   《金秋》

     虽然在海外生活了那么长时间,但海明内心深处缠绕的是解不开的故国情结。海明认为,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已丧失了20世纪的美术话语权,我们不应该再放弃或错失21世纪的美术话语权。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日益突出,打造美术“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增强国际影响力,这是美术同仁不可推卸的责任。海明说:“美术的交流无论请什么进来,拿什么出去,都应秉持以我为主、对我有益、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展示精品经典,弘扬国家文化形象。”结合回国后感受和艺术实践的体验,海明在欣喜中又不无忧虑,这就是国内美术领域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失、价值理念的混乱、审美取向的迷茫以及创作观念上的盲从躁动,还有鄙薄民族文化传统、疏离生活、拜金主义、矫情自用,甚至为追求感官刺激不惜挑战道德底线的所谓“创新”等等。谈到这些,海明顺手拎起笤帚做了一个“扫”的动作,一切尽在不言之中,难得他一个“海归”竟有如此的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