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 藏趣轶闻 > 正文

宋元通宝二三事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12 10:54:16

原标题:你不知道的宋元通宝二三事

宋元通宝大字(正、背)

宋元通宝中字(正、背)

唐初发行的“开元通宝”,钱文为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文字端庄凝重,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在唐代的货币经济中,“开元通宝”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相互兼并,战乱不已。五代承唐末兵劫之余,经济恶化的情况继续加剧,出现了法定货币的短缺和流通货币的滥恶。在战争和割据的情况下,五代的商品经济状况表现为物资匮乏,货重钱轻。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八月,中书门下奏称:“访闻近日诸道州府所卖铜器价贵,多是销熔见钱,以邀厚利。”既然“销钱为器,其利十倍。”致使铜钱不断退出流通领域,从而造成铜钱的短缺,出现了钱荒现象。

宋元通宝狭通版(正、背)

宋元通宝小字版(正、背)

后周铸币为五代最重要的一次铸币,显德二年(955年)铸造的“周元通宝”是五代时期铸行最多、质量最好的铜钱。当时铜材紧缺,周世宗便下令毁佛铸钱,但遭到佛教徒和满朝大臣的反对。可是,周世宗柴荣才智过人,搬出了“舍身饲虎”的典故,他说:“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货币短缺的严重性。

五代的战争和割据,不仅加剧了钱荒,同时也助长了盗铸之风。盗铸货币成为五代劣币泛滥的主要原因。为了有利可图,盗铸者主要在币材上杂以铅、锡来获取厚利。据史籍记载:“泉布之弊,杂以铅锡。惟是江湖之外,盗铸尤多。市肆之间,公行无畏。”可见盗铸的猖獗。

五代的流通货币主要是唐代铜钱,“盖自五代以来,相承用唐旧钱,其别铸者殊鲜”。五代的几个弱小朝廷,曾做过一些恢复开元钱制的尝试,后汉的“汉元通宝”与后周的“周元通宝”,均采用“开元通宝”的形制和字体,只是把“开”改为“汉”与“周”。但因经济实力不足,都未成功。与此同时,南方的十国出现了大量的铁钱、铅钱,与铜钱并用。金融市场的紊乱日趋严重,这也许是恶币驱逐良币的作用。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后周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人的支持下,发动陈桥兵变,代后周而称帝,建元“建隆”,定国号为“宋”。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先后攻灭南方的吴越、南唐及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动荡的局面。

宋元通宝小字阔缘版(正、背)

宋元通宝小元版(正、背)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激增,恢复经五代十国破坏的开元钱制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北宋政府开始铸行“宋元通宝”,或谓“宋通元宝”,这种钱显然是仿照后汉的“汉元”钱和后周的“周元”钱所铸。

北宋初年,政府的货币政策是整顿币制。据《宋史·食货志》载:“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凡诸州轻小恶钱及铁镴钱悉禁之,诏到限一月送官,限满不送官者罪有差,其私铸者皆弃市……江南钱不得至江北。蜀平,听仍用铁钱。开宝中,诏雅州百丈县置监冶铸,禁铜钱入两川。”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