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宫斗剧如何? 来看《中国文艺评论》《中国艺术报》《文汇报》等媒体热评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18 14:51:03

 

\

中国文艺评论网聚焦《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宫斗剧,摘编了九组微评如下:

  “宫斗”题材电视剧的文化阐释/孟梅,《中国文艺评论》

  《延禧攻略》将京剧误作昆曲,文化常识岂容虚构/史一棋,《人民日报》

  女主们都逃不出困兽之斗/王彦,《文汇报》

  重复上演的宫斗剧本质是?/杨俊蕾,《文汇报》

  从《延禧攻略》透视宫廷剧对历史的再想象/路慧,《中国艺术报》

  一场从“突围”到“入围”的狩猎行动/赵立诺,《中国艺术报》

  类型化、现实投射和女性意识/曾于里,澎湃新闻

  古装剧如何呈现传统文化新表达/牛梦笛、蒲成,光明融媒体

  女权时代为何盛产最弱的“大女主”/李思雪,《北京青年报》

 

“宫斗”题材电视剧的文化阐释点击蓝字查看

@孟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2期(总第29期) 
 

\

  从2004年《金枝欲孽》播出开始,十几年来“宫斗”题材电视剧虽然屡有诟病之声,却一直保持良好的观众收视纪录。本文以近几年受众关注度较高的《甄嬛传》《芈月传》《武媚娘传奇》《锦绣未央》等电视剧为主要样本,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宫斗”类型电视剧的文化价值,并对此类型剧整体存在的艺术品质和审美导向失衡问题提出批评和反思。

  一、“宫斗”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研究

  1.白雪公主/灰姑娘的“逆袭”:“宫斗剧”的叙事模式

  “女巫”一直存在,“宫斗”一直持续,这个沉重的现代生态话题被包含进看似荒唐甚至可笑的“宫斗”剧情中。所以在很多“宫斗剧”里,最初以“呆萌女孩儿”形象出现的女主角们,在故事的结尾,已经到了美人迟暮,她们以苍凉虚无的情绪回忆走过的道路,对曾经的行为充满不确定感。这是现代人充满现实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内心世界的镜像折射。

  2.阴谋与爱情:“宫斗剧”的叙事逻辑

  我们中国传统的文艺作品中,有数不胜数、异彩纷呈的经典爱情故事,传递着对忠贞、良善、真诚的期许。当代“宫斗剧”却是以后现代主义的姿态颠覆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阴谋以爱情为名义,爱情以阴谋为手段,女主人公借助来自三个以上男人的爱情,利用“恶行”来战胜“恶行”,一步一步走向“事业的巅峰”,既抹杀了古代女性在或为家国、或为生存、或为尊严而奋斗时真实存在过的隐忍坚强和雄才大略,也没有实现对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意识的深刻探讨。

\

  二、“宫斗剧”收视热潮的文化阐释

  “宫斗剧”中“宫”的历史怀旧元素、“斗”的权谋悬疑元素、“剧”的视觉娱乐元素,能够同时满足受众的多重审美期待:

  1. “宫廷”题材的电视剧满足了受众对“内院”的猎奇心理。

  2.后宫中众多女性等候皇帝垂青宠幸的性别格局,暗合了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众多贤才俊彦等待当权者提拔任用的仕途格局。

  3.“宫斗剧”以“中国古代宫廷”中的“白雪公主/灰姑娘逆袭”的叙事模式,承载了现代人打破平庸生活的梦想。

  电视剧以“后宫”为外壳,装载爱情、悬疑、谍战、权谋等各种类型因素,注重娱乐快感,追求商业利益,原本也无可厚非。只是,如果不在艺术品质和叙事伦理方面加以提升,以现代人的高度和理性去挖掘、呈现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宝贵的也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道德文化底蕴,一味追求视觉狂欢和市场效益,势必会因为对爱情和权谋毫无节制的消费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抵触。到那时,娱乐也好,利润也罢,一切都将因为无所依附而归于空谈。

 

《延禧攻略》将京剧误作昆曲,文化常识岂容虚构点击蓝字查看

@史一棋(记者),《人民日报》( 2018年9月6日第19 版)

\

  近日,一部热播清宫剧将京剧经典唱段误认为是昆曲,被批评为缺乏艺术创作最基本的专业精神。

  “海岛冰轮初转腾”本是梅兰芳版京剧《贵妃醉酒》的唱词,但剧中琴声,不是京胡却是昆曲所用二胡。再看演员对白,说的也是昆曲。翻看网络,主创人员还推出了演员学戏的幕后花絮,反复强调的仍是昆曲。

  沉下心来、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着实少不得。电影《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承担了不少京剧戏份,台上台下、举手投足戏味满满,连专业京剧演员也挑不出毛病;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对道具、服饰精益求精,甚至丝绸的纹样图案都于史有据;电视剧《贞观之治》则参考大量出土文物,几乎将唐朝的历史场景完全还原,毫无违和感。这些影视作品之所以评分高、口碑佳,与主创人员在文化常识与历史细节上的求实、求细、求精不无关系。

  影视剧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令人欣喜的好事,我们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只是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时,应多一些严谨和敬畏。

 

《如懿传》撞上《延禧攻略》,女主们都逃不出困兽之斗点击蓝字查看

@王彦,《文汇报》首席记者

\

  《如懿传》《延禧攻略》,两部都以“乾隆后宫”为题的剧集档期相撞,两出宫斗剧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在社交、媒体引发一阵“清宫宇宙”的狂欢,无非是对于历史正剧“断货”的声声哀叹,所谓“选择题”也不过是无有好剧可选的“饥渴”表达。这两出宫斗剧若是双双成为“爆款”,对于国产电视剧的创作生态而言,绝非佳话美谈。

  套路还是反套路?起点都是“投市场所好”

  《延禧攻略》是一部快进快出不过脑的“爽剧”,《如懿传》则是一出“封建皇权下的人性挽歌”。 观众口味一日千里,先开机的《如懿传》完全没料到市场在两三年里悄然生变,后开机的《延禧攻略》把脉市场更准一些。

\

  两剧女主互为反派?却都逃不出女性价值取向的窄化

  这些剧中人都逃不出紫禁城后宫里的困兽之斗。从根本上,依然脱不了女性价值取向的窄化。

  宫斗怎能成创作的“头部内容”

  当如此不堪的宫斗剧被产业再三奉为“头部内容”,不能不说这是悬置于国产剧创作生态圈的警钟长鸣。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厚的历史叙事资源。不杜撰、不蹈空、不戏说、不狗血的优秀历史正剧有着长久的存在价值。此前,《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之崛起》等剧掀起口碑与收视的双重热度,概因贯穿其中的,既有恢弘的戏剧图景,更有深邃的人性思考、透彻的历史感悟。而这些,都是纠缠于儿女情长、陈腐言情路线的宫斗剧,所无可比拟的。

 

从金枝、甄嬛到延禧、如懿,重复上演的宫斗剧本质是?点击蓝字查看

@杨俊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文汇报》

\

  宫斗剧误人最深的地方:情节中充斥着男女情意纠缠,却一点不涉及真爱本义;人像物象景象都竭力仿古拟古复古,整体叙事却自闭在狭隘的宫体空间,不包含任何有反思的历史正义。

\

  越来越铺张的服化道和越来越精致的妆容,不过是换着花样抽空了女性的独立主体价值

  为什么无关真爱的宫斗剧反而在网络点播上热得烫手?占据宫斗剧情节高潮点的所谓圣眷恩宠,除了在现实世界的网购平台上能够发挥超级带货功能以外,对于观众的爱情认知推进却乏善可陈。计较在利益得失之间的宠爱,得也虚荣,失也虚无,与真爱本义相隔的差异又何止云泥。

\

  在游戏化建构主人公行为和台词中不停歇地刺激爽快观感,吸引观众们的追剧热情

  “爽文”+“逆袭惊喜”的双重快感有一个来自生物神经学实验假设的共同依据——生物感受到快乐与大脑垂体腺分泌多巴胺有关。这确实为宫斗剧赢得了数量可观的网络点击量,但是一味追求游戏化节奏的快进剧情不再包含任何与历史相关的正义。

  但是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的《诗学》里早已说过,“戏景虽然吸引人,却最少艺术性。”

 

从《延禧攻略》透视宫廷剧对历史的再想象点击蓝字查看

@路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中国艺术报》(2018年8月11日)

\

  大众文化是最能够反映当下市民文化的文化样式。实际上无论是《还珠格格》想象中皆大欢喜的言情乌托邦,还是《步步惊心》中现代人穿越到过去的时空以实现对现实的逃避,抑或是《甄嬛传》中在认清无法更改现实后放弃了爱情神话,踏上权谋之路的决绝。在那些古代宫廷空间的表象之下,创作者所根植和影射的都是现实中的社会心理,所释放的也是当下观众的焦虑。

  “延禧攻略”,这样的命名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份竞争游戏的生存通关指南。《延禧攻略》给出了一条释放焦虑的出路,而魏璎珞是释放这种焦虑的集中载体。她所代表的生存境况,所逆袭和反击的是一个现代人无法逃离的迷宫和困境,这是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是身处当下的创作者基于现实焦虑而赋予这一中心人物的历史想象。

 

“宫斗剧”:一场从“突围”到“入围”的狩猎行动点击蓝字查看

@赵立诺,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后,《中国艺术报》(2018年8月29日)

\

  “您是我见过的最有耐心的猎人。”这句话,足以让魏璎珞这个人物载入“宫斗剧”的史册。“宫斗剧”里的皇宫,早已不再是男性“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战场,而是女性“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场,是“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职场。

  《延禧攻略》完成了某种历史与现实的同构,它可以看做一个提喻法:魏璎珞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现代女性,而皇宫则是一个当代故事的奇观化的讲述空间;女性所“入围”的不再是封建时代的皇宫,而是当代的职场和情场。

  这也是为什么《如懿传》在《延禧攻略》面前失之东隅,毕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观众在魏璎珞的身上看到的,不是中国女性整体性,而是一个活在此刻的自己。

\

 

《延禧攻略》等宫斗剧爆红背后:类型化、现实投射和女性意识点击蓝字查看

@曾于里,澎湃新闻(2018年8月21日)

  伴随着《延禧攻略》的走红到来的,是对宫斗剧价值取向的批评,即便《延禧攻略》的思想内核看上去“更现代”,也不能幸免。为何宫斗剧总是一边爆红,一边被骂?

  类型化:贯穿始终的“斗”

  “斗”是宫斗剧的主要看点: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算计、暗藏玄机、险象环生。比如《甄嬛传》《武媚娘传奇》《芈月传》,女主人公都有一个“黑化”过程,最后为了生存不得不“斗”;但到了《延禧攻略》,女主角一开始就“黑化”了,人若犯她她直接就斩草除根。

  “爽”:现实投射抑或投射现实

  无论是“爽文”还是“爽剧”,其特色都是让观众有代入感——小人物能够逆袭,坏人会被惩处,自己牛逼闪闪并且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现实生活中缺少什么,便幻想着在“爽文”“爽剧”中得到什么。

  摆脱不了的枷锁:进退失据的女性意识

  对宫斗剧的批评并不止于价值取向,其落后的女性意识也备受诟病。从本质上说,宫斗剧这一题材是蛮“落伍”的。很难想象,在一个女权意识充分张扬的社会,宫斗剧这种题材会有如此广阔的市场。

\

 

《延禧攻略》热播:古装剧如何呈现传统文化新表达点击蓝字查看

@光明融媒记者牛梦笛、实习记者蒲成

  《延禧攻略》这部剧处理好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造型设计在贴合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工,人物的服装、饰品及道具既恬淡又符合现代审美。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艺术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禧攻略》在服饰设计上,大量融入了中国古法刺绣元素,缂丝、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等多种刺绣工艺都出现在了剧情当中。

  面对口味日渐挑剔的观众,唯有以敏锐的嗅觉感受时代的气息和文化的肌理,古装剧才不会沦为空中楼阁、虚晃一物。虽在台词、剧情等方面还有不少进步空间,但《延禧攻略》的出现确实在古装剧精品化道路上又朝前走了一步。

\

 

女权时代 为何盛产最弱的“大女主”点击蓝字查看

@李思雪,《北京青年报》

  “大女主”是2010年后华语电视剧领域的热门概念。经人民网盖章,2011年由郑晓龙导演、孙俪主演的《后宫·甄嬛传》是这一潮流的“始作俑者”。随后,《武媚娘传奇》(2014)、《芈月传》(2015)、《楚乔传》(2017)、《那年花开月正圆》(2017)、《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7)、《延禧攻略》(2018)等作品相继上映,夯实了这股潮流的来势汹汹。而接下来,《如懿传》《巴清传》(原名《赢天下》)《江山故人》(原名《帝凰业》)《天盛长歌》(原名《凰权》)也先后接档,颇受关注。 “大女主”戏实则是社会思潮与文化资本两相碰撞的产物。

  横向比较,近年来美剧也在主推女性主导(female lead)的作品,《傲骨贤妻》《福斯特医生》《大小谎言》《杰西卡·琼斯》《杀死伊芙》等,而日剧的女一番也相继捧红了石原里美、菜菜绪等可爱有趣又极富魅力的女演员。

  减少女性角色的恋爱脑,尽量避免性别元素带来的刻板印象,增加职业属性,让情节合理化,以塑造优秀人物(而不强调优秀的女性人物)的普遍标准进行创作,我们才能期待真正“大女主”的诞生。这个时代呼唤强有力的女性角色,同时更需要具有理性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

 

  延伸阅读:

  90后大学生剧评:《延禧攻略》VS《如懿传》:不期而遇 爽文胜出

  《如懿传》正面PK《延禧攻略》:一段历史 两种演绎 多面评价

  《延禧攻略》等宫斗剧爆红背后:类型化、现实投射和女性意识

  《延禧攻略》热播:古装剧如何呈现传统文化新表达

本文转自中国文艺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