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刘一墨书法风格多样与统一原素及其成因的分析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5-22 17:58:48

 

文/高秀林

刘椿下:字一墨,河南登封市人,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黄河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嵩山少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南榜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豫皖情基地建设部主任,为近几年来闻名于中原的实力派书法家。其书风主体溯远于王羲之以及智永、赵孟頫、王铎等书家脉络。风格比较集中地表现为用笔不激不励,线质发气生动,由静出动,显见墨色质中求润,章式经营跌宕中见隽永。整体气息刚柔相济,卷气可会。其个性格调符号似可定位于“大度旷朗雅正”风貌,当为实力派书法家。笔者愚见,可以四个方面为解:


第一,溯之于王羲之书法风骨脉络关系的融会贯通 
观一墨书法,个性特征可会其高度集中于王羲之书法以降风骨遗韵的承接。羲之书法承钟、张及卫夫人,自成风府,且有汉前三代的中国书法风骨的基因。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战乱背景,使其时代文学艺术由汉代的神学观转化为主体人格观,这时华夏文化艺术,包括书画风范的历史分界线且是里程碑。意义在于集中以艺术本体所表现的人格精神的自由性与艺术抒发自由性的内在统一上。其显现的是“澄怀观道”,即“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文艺观。降之盛唐所出现的颜、柳、欧、褚等风格流派大家,均与王羲之书风血脉相连。故而,王体书法风格成为历代乃至今日书法脉络所循之一。

 

 

习羲之书,成大器者历代不乏。从一墨先生书体风格来看,其对王体书法历史链条关系的人士、理解、临摹、接纳的脉络十分明显。其中楷书结体守法于王体之松中见紧贯气发气,静中出动;其行书守于羲之与智永书体相通达而出奇,线条质地气息雅正,变势不激不励;草书则以兰亭之“圆”、圣教之“方”笔相容,质地见赵孟頫清雅平和气息,行势使转蓄智永清雅笔质,及王铎势变之跌宕中寓平和的动中见静所守。其为他作品刚柔并济气息感受的关键所在。上述褚点说明,一墨对王羲之书法历代传承的脉络关系的认识清醒的,理解是深邃的,选择是有所取舍的,实践是自觉的。 

正是由于一墨在认识和实践王羲之书法历史脉络的贯通,这就使得他从羲之书法的本体定位,与不同历史时期各名家传承的共性中,有了形式上更为宽泛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他从意在笔先的理念作用下,理性地、能动性地实践比较自觉了。故而,他的作品风貌守王体之魂魄、风貌,呈现出承之有据、守之有出、创之有序的王之书体依据。此为一墨书体风格特征的符号基础。这显示的是他书法历练的正道、正法、正意、正气。其说明的是,时下习书法者颇多,尤其是年轻习书者,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态度端正,路子走正。这时成功的基础,也是关键,关键在于“创”之有据。从这一点上看,一墨习书的路子对青年书法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第二,由兼容并蓄中标新的个性符号

大多习书者说,习王体书难度很大,往往临帖数月,甚至数年,感觉进步不大,即便熟练了也免不了匠气、俗气。笔者以为,其原因在于,之所以王羲之为书圣,首先是因为他的用笔技法高超的难度大;二是文化意义作用于书法的表意性尤为深邃的难度;再就是其经营布置的与书者主体人格精神、文化修养的层次相交接的难度大。因此,习之难,创之更难。审视刘一墨的作品,一眼可会其承王之风骨遗韵,细察可见形式变化的多样,整体衡量,非匠不俗。愚见有以下特征:

其一,沉稳气正。一墨书法气正,植根于羲之与智永用笔风格的一脉相通。作品反映,智永《千字文》当可为代表。此作品,守用笔气息主调为羲之楷、行书法度。在此基础上,多习智永中峰沉稳中的行势使转变化,线质筋骨血**备,以意领笔,贯气、发气、行气、打破了智永法帖的分割章式,气势跌宕,则在于气息连贯使其行线在由动守静中出意境,故而使作品通篇呈现出严正法度与文意内涵之气息。由此显示了“礼”与“乐”相彰的文化意义的书卷气。

 

 其二,隽永清奇。作品《远看山有色》,线条的刚柔相济,使得会意于清风空灵。而彰显变化的格局分割有度,呼应得体,可会君子之风的隽秀肃穆之“永”。线性行气的不激不励,则给人以清美流畅的情感享受。“奇”在对智永行书正中出奇与草书奇中守正的感悟,从而获得别有蹊径的开辟。

 

 

其三,情注线健。从一墨作品中,可会其中情感专注于笔力线条的劲健所使。线条质地如藤似筋,自身发气,中锋引带,气发势转,章式的旋律在抑扬顿挫中多样变化而归于集中统一。其形上背后的成因,在于意守的情感作用于笔墨形式变化中审美意趣的整合能力。此格作品,《老屋山间》当为笔者上述的诠释。 

 第四,一墨书法的成因 

分析一墨书法形式背后的成因,愚见如下: 

 

1、相对集中的书体选择,是他书法形式符号定位的基本条件。纵观一墨书法,其魂魄脉络是溯之于王羲之书体的历史传承源流关系的认识和实践的源头,其中关键是他在选择中按照自己审美的爱好需求进行恰当地取舍,如王羲之”澄怀观道“的意,园、方用笔的正,给体的稳;智永的楷书之工,草书之奇;赵孟顺的清雅秀美,王铎的刚柔相济、旷朗放达等。即便他将篆、隶笔法融入用笔,也是在对选择不同书体用笔方式法度中,注目于与王体法度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形式从共性相容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整合。因而,他的作品尽管形式多样,却都有统一地反映为王体书法主体的风骨遗韵形式。其为他书法个性符号的基础。

2、道学理念及其思维方式作用于书法的悟解,是其书法解构的必然元素。书法的表现范涛即为道学概念原理的运用。道家求清和之气以养生,一墨的作品中,明显地带有这一作用力的品质。其线条极为流畅生动,变现着道学“道法自然”“虚怀若谷”的情绪;墨色清和,淡而不寡,浓而不滞,焦而不板,显示出“上善若水”,善而不争的理念所生成的意笔情绪和墨色质润解构;章式的经营布置,线狂而不燥,结而不板,呼应有理,分割有序,即便在凝结处,也不见闭气郁闷。这不能不说是道学有无相生、黑白相生原理对书法、笔法、墨法、黑白关系的诠释;其书意境趣味,守之于魏晋书风之意,气息恢宏、旷朗、雅正,刚柔相济,可会以自然与人文,人格与生活的生命精神体悟。 3、主体人格精神,是他书法魂魄的根存体验。“书如其人”是不谬的。一般的说,艺术形式的特征,与其作者的主体人格特征是成正比的,一墨亦不脱臼。一墨出生并生活于儒释道荟萃的嵩山文化氛围之中,对嵩山经典的阅读、山水的体察、古迹的探究、民俗的体验等等,在少年时期就深刻地烙印在他的潜意识之中。他从许多石碑、石刻中引起对书法的兴趣,尤其是从小喜欢临摹法帖,这都成为他后来习书选择的必然条件。成年后,他走上企业经营道路,且是一个成功的民营煤矿企业家。路道中年,对文化,尤其是对书法的崇尚心态,激起了他少年时期文化潜意识的冲动,坚定了塑造自我人格精神的文化艺术诉求。他也想到习绘画,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习书法这条道路。这使得他把读书阅史,习贴、练字作为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的选择。从书法的哲学指导,文化基点,艺术特性,笔墨技巧等方面,综合性地相对地集中于对王体书法的研究、交流、实践锲而不舍,才得以修成正果。

笔者认为:一墨先生习书的历程对书法家,乃至其他立志修业者,是有着启发意义的。其对目前的人格价值观更具有针对性的现实意义。应该说一墨以书法求财牟名,比他干企业来说前者不如后者。那么他为什么弃商从文?一墨给笔者的回答是:“人这一生,离不开物质和精神,我从生活经历和学习传统文化中觉醒到,物质只是保证人的生存物质条件,而文化的崇高,生命的伟大,是人之精神的最终体验。对于人格品质,以物质追求相对于精神追求来说,后者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华夏民族儒学“舍身取义”之以利价值观的社会性和人格性的精神诉求。我认为,无论做企业做文化,对社会的贡献不可厚此薄彼,但就实现社会价值观和人格观的统一性来说,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为重要。比如说,一个没有纯正人格精神的企业家,若见利忘义奢侈堕落,其危害社会的破坏性更大。这就是我弃商从文,以练书法为诉求人格塑造方式选择的心里话”。 

之所以笔者在这里引用一墨这一大段话语,而是因为撇开一墨书法不讲,就其物质精神对人格塑造关系的认识和行为选择的人生价值观看,一墨不仅是个书法家,而且是个智者! 
2012年3月22日完稿于清和斋 
(高秀林:著名书画评论家 国家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