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张胜利:让学到的般若智慧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文章来源:华夏艺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7-20 21:39:19

中国僧格:“依慧崇佛,理行双入”(慧宗语),强调“慧”对佛的根本作用,离开“慧”,离开 “般若”,一切便无从谈起。但仅理论上的“慧”,还远远不够,是干“慧”,只有把这种智慧和自己的行动相结合,经检验而出的智慧,那才是“真慧”。 

 

 

普贤祖庭如意寺敬供 著名画家陈明敬绘

 

人生活在现实中,不可能离开生活,离开社会而独立、隔绝、孤立存在。社会就是一个“场”,修行人应该把原地生活环境和社会当作一个大解脱场,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在人格、做事、生活上的一些缺陷和问题,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修证自己,完美自己,圆融自己。说到不一定做到,做到才是最重要的,“理行双入”让学到的佛学智慧在行动中、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正象原地如意法门所认为的那样:生活、工作和事业就是一个大解脱场,在行动中完成修行,完成解脱,才是真正、真实的修行。

 

丛林寺院是弘法利生的道场。我们在原地生活的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工作事业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修行的下手处、解脱场。把理解的当作功夫来实用,修行就会渐入佳境。像《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想要解脱,六根清净方为道。

 

学佛修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事情,能不能落实、真实、真正受益,受惠,才是最重要的。通常,我们修行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学了很多教理,但缺乏实修;另一种是一直在修,一直在行善积德,但是没有学教理。这两种都是片面的,有欠缺不完美的,真正的修行应该是接触、学习元典,接触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把他们的修行经验入融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尽量让自己少走弯路,走正确的路,不枉向佛之心。 

 

 

作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人是活脱脱的社会人,我们不可能离开活脱脱的社会而独立生活,不可能人人都像道安大师的高足慧远大师那样,“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隐居庐山三十载;或者像躬耕丛林的四祖道信,以命抗旨,终老于乡野。面对这五彩缤纷的社会,滚滚红尘,纷纷扰扰,雾里看花,能看破就不易,何况放下。真实的社会,真实的生活中的人都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放不下,割舍不了,更何况有时候要面对“生死大事”呢。

 

学了佛就有了信仰,就有了依靠,就像一艘离港之船有了指引方向的罗盘,就会少走弯路,就不会迷茫。相应的,我们的生活才会简单、清晰;我们的生活就会单纯,我们就会有无穷的力量,我们的生命就会纯善、通透,就会回到生命的本源,我们的生命就会回归到彼岸,回归精神的本我,回归精神家园,回归生命的真实。 

 

  

  

购买老树 绿化如意寺

 

佛教教理“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内涵极为丰富,既有思想层面的,也有信仰层面的,有社会实体层面的,有智慧层面的也有哲学层面的,其核心是般若智慧。它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心灯”。所谓修行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并通过怎样的手段、方法去提升、净化我们的生命。“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离开了“行”这一切都是空谈。智慧之心是与生活、工作、事业相通的,是在真实的生活中运用和体现,而不是被真实生活所遮蔽,甚至脱离活脱脱的生活而变成毫无用处的“干慧”。

 

心可分为:肉体心、主体心和本体心三个层面。但三者不是完全隔离的,肉体心是时时刻刻活跃在生活之中的,它是修证学佛的起点,又是检验本真心的回归和体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道?何等是非道?”佛言:“声闻道非菩萨道,辟支佛道非菩萨道;一切智道是菩萨摩诃萨道。”在行菩萨道时才能真正破除迷惑,转识成智,趋证无上菩提,证得法身慧命。修佛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身是佛,全佛是心”《慧宗 吉祥如意经》。宋·黄庭坚《寄黄龙清老》诗云:“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只自知。”诗中黄庭坚引经据典,挥洒随意,“骑驴觅驴但可笑”以比喻来启发人的,道在自心,无须外求。向外求道,就像骑驴觅驴那样可爱。只有“心”修好了,才能自在圆融,才能心随意往,不论春夏秋冬,还是东南西北,都没有任何滞碍,都可以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飞翔。 

  

 

 

购买老树 绿化如意寺

 

生活就是名利场,充满了迷惑。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迷惑的人生,充满着种种痛苦和茫然,也就是充满了无明,无明无时无刻不伴随我们。有这个无明,就会造业不断,造业不断必然会感果,如此不断就会进入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佛教的整个教义,就是围绕众生的迷惑和悟而展开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世间迷也只能在世间觉。“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全宋诗》卷九.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诗句)。做至此时,才是真实的觉悟。因此学佛要把学佛所得落到实处,把佛法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做事结合起来,用佛法来关照我们的人生。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在我们的人生中,在我们的做事当中,在五欲六尘面前,无所染著,无所执著,能够在当下就可以觉破一切烦恼与无明,真正、真实的把握住自己。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真正的般若,是要和六度万行统一起来,配合起来,那才叫修行。修学佛法注重实行,最终落实在行动上,正如普贤菩萨那样,行于当下,心系众生。我们必须把所信的、所解的,完全落实在做事、生活当中,我们才会有悟性,在做事中修行,在修行中做事。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苦,携慧而行,以慧之心通达法界心,与诸佛如来同一鼻孔出气。

 

原地如意觉,如意觉原地。佛心慧命不二法门。是之也。

 

作者简介:

张胜利,字子,号慧宗,思想家、武术家、陶瓷家、书法家、文化长征发起者、中国书法教父、中国消费商之父,世界汉字节首倡者。曾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人民日报社海外版授予“中国文化使者”称号、北京大学“弘武奖”、北京大学“优秀论文奖”、韩国首尔市长签发的“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中韩文化交流使者”等荣誉。入选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别贡献奖。被吉林省慈善总会授予“慈善使者”称号。

 

武术方面:散打国家一级武士、武术套路国家一级裁判、散手国家一级裁判、跆拳道国家一级裁判;创立张氏太极拳、张氏八卦掌、张氏形意拳。并于2015年被列入《河南省传统武术拳械录》,其动作、录像被河南省传统武术项目存档立案。首创《武术心理学》;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陶瓷方面:创造发明定瓷贵族黄、皇家黄;钧瓷白钧、黄钧、宝石蓝钧等,开创了陶瓷历史的先河。曾获第三届京交会“钧瓷创新奖”、“定瓷传承奖”等荣誉。

 

佛教方面:1、中国如意寺、德道宫设计者;2、菩提之路倡导者、践行者;3、中国菩萨道精神提出者;“利己利人 慧己慧人”“觉己觉人”。4、中国僧格内容提出者;“依慧崇佛 理行双入”。5、“因缘果”、“彻悟”、“随身佛”“佛商”等概念提出者;6、著有《吉祥如意经》、《偈语》上百首,发表佛教文章100多篇;7、著有佛教体裁长篇小说《大行》。8:学佛座右铭:“佛在路上,家在途中。”9:对生命的感悟:“纯净通透才是生命的本真”。10,积极推动中国佛教而非佛教中国化理念。

 

道教方面:著有《德道经》等著作;提出“尚风”、“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仁者乐风”、“上善若风”等理论。

 

书画方面:著有《张胜利书法语录》;提出“尚势”和“尚趣”是中国书画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首次提出“艺术的宗旨和目的是创作者和观赏者的人性更加完美。助人伦,成教化是其政治外显部分。”等艺术理念。组织并主讲36届(中国书画艺术走向何方高峰论坛)。

 

茶文化方面:提出并倡导中国茶精神:“激浊扬清,和合自然”,思想方面:首提人类社会进程的划分不是“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而是“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化时代、数字时代、法治时代、文明时代”的六个时代划分理论;首提“哲学生活化,生活哲学化”、“美在生活”等概念;首提“佛商”、“善商”概念;首提“5+1”模式是世界共同发展的新模式;首提“思维教育”是中国未来教育的的主旋律,反对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的论断,提出“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人性更加完美才是其目的”;首提“大农业”、“概念农业”、“文化兴农”理念、“Ⅰ号、Ⅱ号、Ⅲ号、Ⅳ号”首提“国家层面立法征收企业垃圾回收、分解税”理念;首提“使人性更加完美是艺术(包括武术)的宗旨和目的”理念;首提“中国电子监狱”理念;首提“健康中国”;首提“速度就是战斗力”;首提”消费者合伙人制度“即”消费商“等思想理念。

文学方面:长篇小说《大行》。

 

社会活动方面:建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世界汉字节。每年农历二月二为农耕节。

 

目前研究方向:声音学

 

座右铭:带着思想上路,为了理想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