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著名画家杨华山:中国画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商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6-06 17:32:34

 

QQ截图20170606174419.jpg

近日,“文化传承•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杨华山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艺国粹馆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中国画的创作来说,创新要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

杨华山出生在山西,从小就喜欢画画。1978年,他来到当时的陕西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学习,接受了学院派的素描、色彩等技法训练。毕业后,回到山西当了一名美术老师。“那个时候只是研究画画,没想过‘传统’、‘传承’这样的事情。”杨华山举止含蓄内向,言谈温文尔雅。他回忆说,大约在1984年至1985年,他带领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山西永乐宫、秸益庙、青龙寺临摹壁画,“教画画,可不就得带着学生去临摹、写生吗?”教学相长,用了两年时间,学生们各有所进,杨华山自己也把这几个地方的壁画都临摹了一遍,1986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举行了壁画临摹汇报展。他说,那时候北京流行小面包车,把裱好的画卷起来,可以把小面包车的车厢塞得满满的。

“那次,李可染、吴作人、刘开渠等大家前辈都来参观了展览。对于我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而言,非常荣耀。之所以如此,也许是他们觉得我临摹时间够长、作品够多,重视传统,难能可贵吧。”杨华山觉得自己很幸运,那些书画界的老前辈不仅看了展,还认真地对他进行了指点,更加坚定了杨华山向传统学习的信心。

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杨华山和书画大家董寿平成了邻居。也是在董寿平家中,他见到了启功先生,“老先生看完我的写生作品后,很婉转地指出:还是该写写书法、多临临帖、多读读书。像读书、写古诗,基本都是从启功先生这里受到的启发。”2000年以后,通过启功先生,杨华山接触到了更多的人文大家,往还之中,认真求教,得到很多感悟。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前后,杨华山的创作开始由学习技法向追求境界转变。

QQ截图20170606174407.jpg

杨华山《圣贤图》国画作品

“中国画绘画是有不同层次的,首先当然是技法、技巧层面,这通过训练基本都能达到。”杨华山说,接下来境界的层次,就开始考验绘画者的综合素质,平时积累的诗文素养,个人的人格养成,从临摹古人作品中积累的技法、眼界、感受等就开始综合发挥作用:“其实好的艺术作品,每一幅画中的线条都是有生命的,作者的心就是造物主,就可以赋予线条生命。而一个艺术家赋予生命的时候,源泉就是他的人格修养、诗文熏陶,还有他从传统中国汲取的营养。没有这些积累,线条是空洞的,艺术是苍白的。”

杨华山本次参加“文化传承·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充分展示了他驾驭传统与参用创新的能力。“启功先生曾告诉我:风格因时代而变,六法千年不移,传统的东西不能丢。”杨华山说:“传统的东西,在当代时空下的呈现,一定就是当代的。而没有割裂了过去的现在,所以当代的东西,一定也是传统的延续。我们不应漠视传统,也不可妄自菲薄。古人留下的东西是非常富于营养的,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传统中国绘画媒介与笔墨,在当代背景下建构创作出具有自我个性的当代艺术形态。”

近年来,杨华山看了不少年轻画家的作品,有优秀作品,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他善意指出:“一些年轻画家急于塑造出所谓自己的风格,没有耐心去培养融汇在作品中的那种精气神,只是一味靠技法、靠外在视觉效果冲击力,这样的画画只能是‘制作’而非创作,有些本末倒置了。”

杨华山力倡“创新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这种坚守与自信,为我们探索“艺术民族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具有不可抹杀的时代价值。(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