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蔺涛:方寸之地的文化舞者

文章来源:中国时代艺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4-17 09:49:53
编者按:
      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该计划要求传统手工艺制作者,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作为“古中国”的发源地,河东大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这样一批人,他们默默坚守,不断钻研,不仅让传统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更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网今日起特推出“河东大工匠”系列报道,报道各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工匠”。
 QQ截图20170417095209.jpg
 
蔺涛在工作中
 
      一抔汾河岸边的万年澄泥,经他之手就能巧夺天工,方寸之间演绎出“古中国”之美;一方朴实无华的桌边砚台,经他设计,就被赋予生命和灵魂,承载起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他让四大名砚之一的绛州澄泥砚走出了历史的烟云,他让“绝迹”了300余年的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他重新恢复的绛州澄泥砚制作工艺,不仅独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六度荣获世界手工艺行业的最高荣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
      他叫蔺涛,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传承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同时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人大代表、运城市政协常委。
      4月13日,记者采访了刚刚参加完第39届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的蔺涛,走近了这位方寸之地的文化舞者。
 
父子携手,名砚工艺重新恢复
 
      绛州澄泥砚工艺,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跻身中国四大名砚。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廷文献奏折载,清乾隆四十年,宫廷造办处曾命山西巡抚雅德于汾河河流迂缓处淘取沉泥,打包运到京城,再于苏杭烧制澄泥砚,历时十年之久,未能成功。可见,当时的绛州澄泥砚制作方法已湮没在历史的重重烟云里。
      上世纪80年代,新绛县博物馆业务馆长蔺永茂在馆藏史料整理过程中萌生了一个想法:恢复绛州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让绛州澄泥砚重放光彩!于是,他带着在县城当美术老师的儿子蔺涛,开始进行大量的史料收集与整理工作。
      没有资料,更没有实物样品,他们千方百计搜集图片、查书籍,青灯、黄卷几乎成为生活中唯一的内容,哪怕是只言片语,也一一抄录,反复推敲领悟。白天繁重的工作已让蔺涛身心疲惫,所有的试制只能晚上进行。那时候还在试验阶段,一切的工作都是完全手工制作,一遍遍地揉泥、砸泥、制坯、雕刻、烧制……
      汾河古河床分布面积达百平方公里,适宜做砚的泥土寥若晨星。有时候一丈多厚的土层仅有20厘米可用,蔺涛和父亲一处一处地仔细勘察;在汾河中采取泥料,暴雨涨水浪头突然袭来,蔺涛险些没入水中;高崖下边采土,没想到崖体塌落,又差点被埋崖下;陶窑点火烧砚,给泥坯撒置添加剂,引起一股烈火喷涌而出,头发眉毛被烧光。窑炉烧制是最关键的,为了便于观察,烧窑时他在窑坑里铺上塑料布、旧褥子,就睡在窑坑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3年的夏天,历经10年艰难探索后,已失传300多年的澄泥砚终于研制成功了!那些100多万年前的沉泥,被从汾河老河床断崖上取到后,经过蔺氏父子之手,终于变成绛州澄泥砚,“温润如玉、质坚体润、叩若金声、不冰不涸、色彩纷呈……”我国著名古砚鉴定家蔡鸿茹惊叹:“比起古代澄泥砚毫不逊色!”
      尽管当时只有三块成品,但却凝聚着蔺氏父子两代人的汗水与心血。
      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蔺氏父子相拥而泣!
 
传承创新,澄泥砚今生更辉煌
 
      绛州澄泥砚属于砚雕,但又复杂于砚雕。与中国四大历史名砚其他三大砚不同,端砚、歙砚、洮砚均为石制,唯有绛州澄泥砚,属于陶而又高于陶。尤其是泥坯时可塑性大,达普通陶瓷产品厚度的5倍到10倍,其砚雕成型的难度自然非比寻常。
      更难的是,澄泥砚的砚台生产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变形。“第一次发生在砚坯阴干过程中,尤其是方形等规则形状的砚坯极易变形;第二次则发生在入窑高温烧制过程中,此时的砚坯已整体烧透,就像软柿子,外硬内软,一不小心就发生流变。”蔺涛说。
      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焙烧是关键。澄泥砚的硬度、颜色、质感都与此道工序有关。怎样建窑?如何控温?添加剂如何撒施?都要靠反复实践来积累经验。它的烧造难度复杂于石质和陶瓷,在四大名砚中,它不同于前三者,它是“火的艺术”,因而更为难得。
      而绛州澄泥砚在制作时,坚持采用古代的“官窑”制法,同时运用古法烧制,这样生产出的砚台色彩以鳝鱼红色为主,纹理丰富、多彩多姿。同时,他们还创新研制出“石品”花纹的澄泥砚,其纹理可与石砚相媲美,色彩较石砚更丰富。
      “目前,绛州澄泥砚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蔺涛说。
      为探索制作技艺,将澄泥砚制作得更加精致,蔺涛拜能者为师、向显达学习、到各地取经,并将学到的陶艺现代雕塑造型的手段和技巧,运用到古代“官窑”制法做砚;为烧出一件好的作品,他经常守在窑炉边,通宵达旦。不满意的作品,他就一个个砸毁,“我决不能让这些不完美的作品流入民间”。
      凭着这股钻研劲儿,身为青年制砚家的蔺涛,通过其文史绘画、雕塑特长,运用他精湛的刀法,尽情地表达着古老传统的工艺和时代特色,让每一块砚都引人入胜,具有摄人魂魄的视觉效应。
      不仅如此,蔺涛在澄泥砚的制作中一直立于求新,不仅摸索出一套采泥方法,更研发出投入添加剂、雕刻、焙烧等较为完整的制作工艺,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记载及遗缺。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等特点。
      从澄泥砚成功复苏以来,他不断设计创新,在时代的变迁中创作了“奥运砚”“东方之冠砚”“和谐砚”“和平砚”“精忠报国砚”等极富时代特色的砚台。这些砚台一经问世便得到收藏界的认可,成为“特色礼品”。
      谈到未来的发展,蔺涛说,他想做的还有很多,他要让绛州澄泥砚一直传承下去……
 
国家情怀,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
 
      大行德广,厚德有为。大师精神之内核,或以“家国情怀”概括最为贴切。
      作为制砚大师,蔺涛现已经教过的徒弟达数百人。他的一名徒弟已是“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三名徒弟成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作为省人大代表,他提出了“非遗技艺进校园”等建议,目前“非遗进课堂”已蔚然成风。他的企业,已是多所院校的实习培训基地。
      专注于事业,以达自我圆满;却不忘民生之疾苦、国家之兴衰,将情怀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大国情怀”,才能真正称之为“大国之匠”“大国之师”!
      “艺术当歌时代,艺术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这是蔺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正是蔺涛作为一名大师,其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2016年,为响应中央反腐倡廉的指示,蔺涛查阅历史文献,研究挖掘中国优秀廉政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典故,设计出30余方“廉政教育砚”作品,使全社会及领导干部充分了解和认识优秀的廉政文化。
      2017年春节前夕,随着晋商鼻祖——猗顿砚的设计和烧制出炉,为时5年之久、由绛州澄泥砚研制所设计制作的“运城市一县一砚”工程全部完工。今年年底,“山西省一县一砚”工程也将全部完工。
      绛州澄泥砚品种不断开发的同时,2012年,绛州澄泥砚研制所投资建设的“中国·绛州澄泥砚文化艺术园”项目建设在新绛县城正式启动。
      “中国·绛州澄泥砚文化艺术园”项目占地面积42亩,房屋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总投资3918万元,是山西省“十二五”文化产业提升类重点项目、运城市十大文化产业园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该计划要求传统手工艺制作者,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今年7月即将正式开园运营的绛州澄泥砚文化艺术园,就是一个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的一个文化产业园,它与出台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高度契合。”蔺涛说,随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以及创业园的运行,澄泥砚这一传统手工艺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 刘杰 乔植 樊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