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张胜利认为中国文化的研究应具世界性视角

文章来源:今日北京网 作者:张胜利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26 08:10:44

摘要:文化学和文化学者不同,文化学不仅面向过去,梳理传统文化,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探索长周期的、战略性的思想、理念、发展模式和行为规范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是文化,曲艺建筑、风俗民情也是文化,手工杂耍、胡同的吆喝声,也可称之为文化。文化学者,是研究、传承和发掘不同种类文化的人,文化学者有大家,有小家。从概念来说,文化学比文化学者的范围和深度都要大得多。

文化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包罗万象,但是落到具体的事物上,文化的影响往往又是复杂而难于量化和精确分析的。文化是群体性的思想和行为的概括,实际生活中又难免受群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表征和结果。因此对文化的研究,宜有广阔而包容的视角。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文化研究的角度、高度、方法、世界观、人生观和态度不同,甚至阶层属性、利害关系不同,会造成结果的种种差异。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独立性而非公共性。文化研究需要在尽可能客观的前提下进行,而非假设性进行,更非想当然式进行。更忌讳的,是先定义结果,再在过程中进行求证式的研究。

微信图片_20170326081016.jpg

张胜利在鲁山考察仓颉文化


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固然很多,但开务成物是其最重要一处。文化研究的成果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思想观念、理念和体系,而非人云亦云、一时兴起的从众和赶时髦,靠名词和思潮哗众取宠。否则,建立起来的所谓体系和理念没有生命力,泯然众人矣,虚名害己也会误了遵从者,影响甚大的思潮,甚至还会左右或者贻害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这在历史上都是有前车之鉴的。

中国的元典,大多是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上,由解释学家们的努力合成的。后世萧规曹随,“代圣人立言”,所以在中国从来不缺少解释学家。他们陶醉于其中,引导着别人也陶醉;他们痴迷其中,引导着别人也痴迷;他们疯狂于其中,也在引导着别人疯狂。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治乱循环,世事沉浮,人性的多棱镜变化万千,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史料和文化都是精华和杂芜并存。特别在开放、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形势今非昔比,闭关锁国的想法已经没有市场了。翻开历史,昔日的论点、思潮和研究成果,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多是水中捞月,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和可用的思想,这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事实。

今天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互联网、物联网正在日新月异的改变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文化研究者更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研究论证,而非用我们所谓的传统文化去考量和论证世界,故纸堆里觅药方。我们不能无限夸大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教化功能、美德功能,而不愿、不敢打破和说穿它的短板。只有正视问题,避免鸵鸟式的埋头无视外部世界,避免围绕24史的大循环和小循环、“灯下黑”里做学问,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我们自己的短视、无知和无能。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融合和全球竞争的世界,人们既需要沟通,也需要竞争。中华民族今天最需要的是什么?生存空间!既包括物质基础、国家和民众利益,也包括民族尊重和和平的环境。历史悲剧不可重演,不能重演。这是我们每个学者,每个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必须坚守的信念。历史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对文化、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规范的研究和倡导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广的广度,更深刻的深度,去研究、探讨、发掘、倡议、推广。

现在,是该到了有必要理清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思想?什么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思想?什么是中国的血脉,什么是一家之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它的价值和局限性在哪里?悠久、厚重、灿烂多彩的中国文化,是历史祖辈留给我们的财富,但我们也需要客观、冷静的、有选择的面对、称量、用好它!在准确理解中国当下、世界当下所需要的前提下,发掘、整理、放大我们有用的、真实的传统优秀文化,才是研究者尊重现实、尊重历史的选择。

微信图片_20170326081028.jpg

张胜利先生为世界汉字节题词


一谈到传统文化,很多人就指向儒释道三家,而忽视忘记其他。这也难怪,因为三家的背后都有推手,这些推手往往是既得利益者,或者从中获得利益者,无论是思想还是物质。两千年来的历史实践表明,这些推手只能做“内”的事,很少有对外的力量展示。我们把它捧为显学而尊重有加,膜拜它,研究它,而从不谈起它的短板,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那些所谓的“xxx家”们和传人,难道他们也不知道吗?或是别有用心?他们只注重提升人的品德和才华而不把民族、国家、大众放在首位去思考,谁之过,谁之利?特别是孔家两千多年来,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经学致用的智慧,孱弱于开疆拓土的人物,其他各家更是如此,我们的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这些思想当然需要,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破局之思想,将中华民族引领至复兴之路的利剑!

弱小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服众,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议论,把本分、秩序、不喜欢战乱放在嘴边。这样中华民族就能破局了吗?异想天开,童真式思维。我们不能无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不要仅仅因为对内是显学的,就想当然地认为在世界舞台上也是显学!这种观点幼稚又危险。

我们对文化的研究,是到了应该有一个新视野、大视野的时候了。过去几千年全球发展和竞争中,中国有遥遥领先的时候,也有国破家亡的教训,既有汉唐雄风,也有割地求和的窘境。人类民智初开时,与孔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启了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源头,中西文化各自独立发展。进入近代以来,中西碰撞、南北碰撞,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的信徒遍布全球,文化竞争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科技、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文化学者也应具有全球化思维,如何能够为当今和未来的中华民族带来兴旺发达的思想、意识、理念和好的行为示范,保证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福祉,是文化学研究的意义,研究这些,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才会雄起于世界,真正的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显学而非故步自封的内部文化、旁支文化。

国运昌,文化昌,国势强,文化才能强!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文化自信,核心是人心的自信,这是非物质丰富所能表征和替代的。继往开来,激活元典,贴近文脉,开务成物,是文化学者的责任,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大方向。

责编:杜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