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广开视听丨赵秀全为治理雾霾献良策

文章来源:中国新媒体信息网 作者:明镜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22 08:48:43

在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工作加入一项新任务: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集中攻关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

       针对雾霾的治理这个问题,3月20日,本网联系到了长期研究如何治理雾霾问题的山西省大同市现代教育培训中心的赵秀全老师,谈到关于治理雾霾有何新的思路的时候,赵老师介绍道:雾霾的主要形成原因之一是农民焚烧秸杆,把秸杆运送到沙漠地区,利用秸杆治理沙漠。我们收购了秸杆,减少了大气污染,利用秸杆治理沙漠,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们应该积极的推广。



       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治理荒漠绿化国土的工作,可是收效甚微,关键是没有从防风角度上重点研究和解决为沙漠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于是我提出了《角锥体防风建筑,秸杆被覆盖与泥心拌种绳相结合治理荒漠法》。

       一、荒漠化的现状地球的南北半球有两条黄带绵延起伏,那里缺少象征生命的绿色,一片寂静,寂静中孕育着灾难,这就是荒漠,一个困扰全世界的生态问题。目前,荒漠面积儿近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已达3592万平方公里,还在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有110多个国家近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全球生年损失表土地达240亿吨。风沙危害已成为我国一大生态灾害。据报告,我国荒漠化(广义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3%,而且每年以平方公里速度扩展。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内蒙东部等地区,新疆、宁夏、陕北、甘肃和内蒙西部地区,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小连续的弧形带。其中西北的乌鞘岭、贺兰山以系,中蒙国界线以南、华北的长城以北,东北的嫩江下游和白城以西地区特别严重。有很多沙漠在很早以前是肥沃的土地,生长过茂密的森林,或是美丽的草原,繁衍上无数的野生动物,还可能是山青水秀的村庄。由于人类的活动,破坏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形成了如今的大沙漠。沙漠化过程为滥垦过牧→草场质量下降→产草量减少→载畜量降低→植被覆盖率减少→风蚀加重→荒漠化,它是陆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结果。因此治理荒漠要表及本,由局部到整体,反向而行。在同沙漠化斗争中人们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有工程治沙,植物固沙等。本人提出角锥体建筑防风、秸杆被覆盖与泥心拌种绳相结合,以创造优化的植物生态环境和区域性小气候。


       二、角锥体防风建筑措施治水应首先治风。

       风即空气的水平运动(常以风向、风速表示),风向、风速受季风环流、天气形势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风向一般与山脉、河俗走向有关。例如:我国的两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吉尔班通古特沙漠,四周是山脉,中间是盆地。每天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长虹,沿山坡向上移动,形成谷风;由于地势北高南低,所以谷风多偏南风。夜晚山上冷空气下沉,失去谷中热空气上长虹,形成山风,即偏北风。所以在同一气团控制下,风向表现日间为偏南风,夜晚为偏北风的日变化。沙暴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南下而形成的,强风从地面吹起大量尘、沙、干土粒致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它是大风和恶劣能见度两种因素结合的气候现象。

       建立角锥体建筑群相当于改变了地表形态,故可用来改变风向和风速。角锥体的六边相等,在稳固性上,它是一切建筑中最稳定的形体,而且建筑角锥体的建筑物所用的土方量较少。根据不同的地形,例如利用自然形成的沙丘、沙屏建立角锥体将更加节约动土量。同时将无序的沙丘、沙屏排列成有序的角锥体群。当空气液体(即风)通过角锥体建筑群时,使其分离,转向相交即改变风向,进而以空气流体扼制空气液体,风速也将得以减弱。空气流体经过几次转向和减速的扼制后,只有原来流体力强度的20%八级以上的大风,经过角锥体建筑群的转向、减速、可降低为16级的风力。这样就形成了一道有效的防风建筑墙。

       设立不同高度的角锥防风建筑群是最为理想的区域性治沙措施。大风的高度,约在几百米的低空、大风、风暴都属于地面风的范围。因此,建立高度为15—25米的角锥体群,就可以起到减弱风力强度的作用。根据山西省灵丘县有关单们实验表明:透风率为25%—35%的防护林,在其背风血,有效减风范围可达树高的30倍,在相当树高8倍的范围内,可减小风速55%,减少风沙、风蚀70%—80%,提高地温2℃—5℃,延长植物生长期10—15天。根据这样的结果,可以推断出角锥体防风建筑群的防风结果;透风率5%—10%,在其背风面有效减风范围可达防风设施高度的45倍,尤其在相当防风设施高度12倍的范围内,可减小风速90%,减少风沙、风蚀80%—90%,提高地温4℃—8℃,延长植物生长期15—20天。根据不同的地形,在山口地区,以及大风、沙暴生成地区建立角锥体防风设施,会使风势减弱,蒸发量减少,空气温度提高,降水量增加,形成很好的植物生长环境。同时也具备了秸杆覆盖技术在荒漠上实施的风速条件。

       三、秸杆覆盖荒漠的风速条件

        1、应用秸杆覆盖能减小荒漠区的温差气温是太阳辐射而形成的(直接辐射、散辐射组成)。

       荒漠地区地面能吸收90%的阳光,而吸收的热量只有10%被保存下来,其余90%的热量均散失掉。故而白天的气温高,到了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其温差在30℃左右。而非荒漠区地面,白天吸收40%的阳光,夜间保存50%的热量,另外50%的热量散失在空中,所以昼夜温差在10℃左右,在荒漠区实施秸杆覆盖技术,就能极大地降低昼夜温差,可保持在10℃左右,即适应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差。

        2、秸杆覆盖的具体操作说明将荒漠地用犁具分成垄沟形,将秸杆竖立背上,设计垄沟的走向是南北方向。这样阳光直接照射沟底的时间缩短了4小时左右,减少了沟底的水份蒸发,便沟底的湿度增强,利于植物的生长。

       3、应用秸杆覆盖能充分利用荒漠区的降水秸杆覆盖时,设计垄背与垄背之间距离为1—12米。降水时,降水将集中于垄沟,而秸杆覆盖的沙土面积是垄沟面积的10—12倍。这里减去秸杆吸收降水的1/3,就是说垄沟真正得到的降水是476毫米。这样的结果,达到了非荒漠区的年半均降水量。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降水条件。

       4、秸杆被覆盖的作用秸杆被覆盖的作用,一是将有限的降水集中于种绳周围,没种绳的受水量增加10倍以上,缓解风吹将水份散失,增强沙土中的湿度,二是能改变荒漠中的日温差。秸杆覆盖荒漠之后,昼夜温差接近非荒漠区。改善了荒漠气温,利于植物生长。秸杆被覆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失去作用。但是在3年时间内,种植的草、树及其它植物已经生长得较为成熟,它们的枝、叶、根、茎接替了秸杆被覆的作用。据测试,裸露农田每公顷一年流失土壤105顿,流失降水1/3,种植农作物的农田,每公顷一年流失土壤45吨,流失降水15%,而种植牧草的土壤则基本不再流失,降水可以基本保留。又据在宝塔区东北川拐沟区测定,大规模和成片连带的植被使降水量增加10毫米,无霜期延长5—10天,干旱霜冻、冰雹出现大为减小。由此可见。秸杆覆盖使沙尘不再飞扬,降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秸杆被覆盖的保温效果可减轻冬季和晚秋的霜冻灾害。夏季秸杆被覆盖的遮萌作用,可以降低地温,生态环境发生根本变休。

       四、秸杆泥心拌种绳的措施

       1、秸杆泥心拌种绳的制作就是将适应于荒漠区棕钙土,荒漠灰钙土、灰粽漠土、棕漠土的植物籽种,播撒在用秸杆和泥土混合而制成的绳中,比如蓄根草种、结果草种、树种等各类植物种子。

       2、秸杆泥心拌种绳的作用种绳在秸杆的帮助下,充分吸收水份,不会使水份迅速散失,较长时间地将水分提供给植物根系,而且能延长植物的生长期。秸杆泥心绳提高植物的受水量,并改变了土壤的结构类型,使植物的根系得到良好发育。

       五、角锥体建筑群、秸杆被覆盖及秸杆泥心拌种绳相结合治沙法的意义工程措施一直为人们所看重,1743年(清乾隆8年),陕西道监察御史胡定在《河防呈宜条奏》中提出“汰沙澄源”的治黄方案,认为“黄河之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和山西中条山一带沟涧中,请令地方官于洞口筑坝堰,水发沙滞河中,渐为半壤,可种麦秋”。五十年代,林华甫先生提出要“把千沟万壑都堵起来”,他认为“如在一个50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修一二个沟壑土坝,马上就能保证泥不出沟,要是专依靠治面来控制,就是工作条件较好的地区仍需要二二年长的时间”。王化云先生提出要“将黄河上游坡地调整成阶梯的形式,这样泥沙就不下来了”。去年,彭珂珊先生再次提出:“将新科技、高科技应该用到开发建设西部。”王明海先生在内蒙古达拉特旗附近,创办的“库存其沙漠综合开发示范区”及“沙产业集团”受到世人瞩目以上几位先生的提法及举措,再次说明我国治理荒漠的历史长、决心大、办法也多。但是从中见得,永远不会有一个包打天下的绝招,只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我们的上述发明则其有广泛的适应性,它的特点是一点一滴治理,一点滴见成效,是小区域治沙的较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