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刘荫祥先生的《画与话》

文章来源:华夏艺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16 18:20:15

刘荫祥先生,是位年届八旬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谈定、从容,为而不争。做人低调、作品独到,不断开拓自己的绘画语言、语境,创造了很多的朴实无华的小品画、小品文,画界影响越来越大。全国各地画家,先后11次来津拜师,收徒30余人。

现刊发他部分小品和画语录,以飨读者。

刘荫祥和夫人周孝娣女士在画室

刘荫祥 1938年生于天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委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客座教授,著名大写意画家崔子范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迎春花》、《国画家》编辑。分别在深圳、无锡、天津、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并与赵梅生、鲁慕迅、周韶华、冯今松、齐辛民、贾平西、赵贵德、王金岭、张桂铭、吴冠南等,先后在北京、汕头、厦门、深圳、成都、威海、汝州等处举办“探索交流展”和“新写意花鸟画展”。晚年致力于哲理小品画创作,在绘画语言和作品内涵方面均有所开拓,受到画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熟而不识》

画,是无专利的专利。专利属于独家占有的权力。一般是指某种产品,经过有关部门认定成为品牌后,别处再用将视为侵权。绘画虽然没有专利,而一些大家独有的绘画语言,又是没有专利的专利。你学别人无论学得多好、多像,也是人家的,不属于你。

大约40年前,我给孩子买了一个民间泥鸡,造型古朴,色彩艳丽,可以吹响,很好玩。我想,如果刚刚浮化出来的鸡雏,看见了又当如何?一真一假,定会别有一番情趣。于是画了这幅《熟而不识》。

发现一个立得住的题材不容易,多年来成了我的“保留节目”。有位朋友告诉我,有人抄袭你的《熟而不识》。真没想到这么个题材,竟成了我自家的“专利”。看来,应在挖掘题材上下功夫。

《猫头鹰》

什么样的画,是好画?学生沙书旺说:“没画出画外东西的画,不是好画。”他说的好,一句极其通俗直白的话,道破了如何评价画的真谛。 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是笔墨好,有无画外的东西,至关重要。这样的作品,广靠眼睛看是不够的,要读、要品、要领会。我在画展上发现,走马观花的多,驻足读的少。当然,也不完全怨观者,有可读性的作品,实在不多。

中国画与西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有一定的文学性。画中可以用诗、书、题跋等方式,言志、寓意、阐述思想…… 受“八五新潮”的影响,我也曾一度陷入“纯化绘画语言”的误区。“文学性”是我后来慢慢悟到的。并成了我晚年的主要追求。

这幅《猫头鹰》,决不是只做笔墨的表面文章,而是提倡一种“合为贵”处事的人生理念。

《好鸟未必站高枝》

有位朋友托我帮他买一幅有收藏价值的好画,至少是中国美协理事以上水平的。人们常说“买画的不懂画,懂画的不买画”,他正属于前一种人。

美协的工作人员、干部、以及领导都是为美协干工作的,不一定在美协工作的就一定画得好。可在不懂画人的眼里,除了职称和知名度外,就是官职了。这种状态实际上已经干扰了画界,所以很多美协组织在换届的时候,总是因为官衔闹得不愉快,我的一位好友还为此犯了心脏病。

《小虫牵着娃娃心》

我是画大写意的,朋友问我,画大写意要注意什么?用我的话回答,非常简单,就是“意、线、黑”三个字。“意”是意境、意趣和作品的内涵;“线”是指书写性,用笔的力度;“黑”是墨,墨分五色,有韵味。我认为,“意、线、黑”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意”居三者之首。当下观赏者,多停留在欣赏笔墨上,笔墨是外在的,读不进去就体会不到画的内在美,更谈不上理解画后面的东西了。

我画的《小虫牵着娃娃心》,画中只有一只蚂蚱、一根绳和题跋。展览时人们多是一扫而过,少有驻足。但也有赞叹不已的,说他想象到画外孩子的样子了,展览中这幅画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齐白石,有一幅“小鸡争食”的小品,比我这幅《小虫牵着娃娃心》还小,题跋十分巧妙----《他日相呼》,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成了他不朽的代表之作。

《大鱼和小鱼》

小的时候,我喜欢在河塘里钓浮鱼,所谓的浮鱼就是浮在水面上的小鱼,一群群的,很容易钓上来。有一次钓着钓着,突然一声巨响,水花溅得很大---原来是一条大鱼吃了诱饵。那时我刚七八岁,人小力薄,提不上来,反被鱼牵着走,最后挣断绳子跑掉了。“大鱼潜水底,小鱼浮上头”的印象太深了,让我记了一辈子。

不禁,想起当今的美术界,画画的人多如牛毛,而大师难产。有人说现在不是出大师的时代。我不这么认为,大师肯定有,就像“大鱼潜水底”似的,没被发现而巳。吴冠中先生不也说过“大师在民间”嘛!

《逆水到源头》

《逆水到源头》

画,不变不行,变过了也不行。不变陈旧,没有新鲜感;变过了就不是中国画了。变后,应该是更中国画,才是正路。变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我的老师崔子范,从1976年开始变法,经过九年的时间,才有了自已的面目。

崔老师告诉我,他变法后的新作品,第一次参加北海公园的画展时,遭到了诸多非议。有位老工人痛哭流涕地说:“想不到中国画被糟蹋成这个样子”。也有的业内人说:“太离谱了”……此时,崔老师没有气馁,想起了他的老师齐白石说的:“你是真大写意,按你自已的画下去,就可以了”。回忆老师的话,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不移地画下去。齐白石之后,终成了一代大写意花鸟画的大家。

《往事不堪回首》

欣赏中国画,不能停留在视觉层面上,需要品读。一幅好的作品,除了笔墨形式外,还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就这幅《往事不堪回首》而言,有一定生活经历的人,看了会讲出许多故事来。尤其画画的朋友,哪个有所成就的,不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坎坷坷。

《可爱的小猫崃》

《可爱的小猫崃》

一幅优秀的作品,从画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爱好,以及创作的心态,可以读出画后面的人来。

我喜欢孩子,教过十多年的儿童画,在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评论家陈胜临先生说,我是“唯一从儿童画中走出来的大写意画家”。此话我欣然同意。

我画的《可爱的小猫咪》,是把它当做孩子画的。画了同样的两稿,其中一幅是我心目的男孩,另一幅是女孩。不知大家是否能分辨出来。

《叶子的精神》

有一年秋天,我们出版社在蓟县山区开《选题论证会》。正逢柿子收获季节,无论山坡上,还是农家小院里,一棵棵耸立着的柿子树,挂满了红彤彤像灯笼似的柿子。我们买了很多,一边品尝着柿子的甘甜,一边观赏着北方这一特有的景色。令人难忘的是,地上落满了枯黄的叶子,被人们踩得“嘎吱嘎吱”地作响。也不知道是出于喜爱,还是怜悯,我捡起几片夹在书里。

日后,每当翻书看到这几片叶子的时候,就想起当年在蓟县的情景。柿子熟了,人们只是仰望树上的果实,有谁低头看一眼脚下的叶子呢!柿子从开花到结果,叶子就黙黙地吸吮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为抚育柿子的成长立下“汗马功劳”,而“当硕果累累的时候,她却欣然离去。”多年来,叶子的精神,一直感动着我。

《向日葵的品格》

我和老伴每天散步,路经一片长有向日葵的地方,每次到此,我都要驻足观注一番。向日葵长得很快,葵花由日出到日落执着地跟着太阳转,吸吮着太阳给予的一切,从不歇息。而到果实成熟的时候,却默默地低下头……

我被向日葵的品格感动了,向日葵成了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为向日葵写了两句题画款识:“ 向日葵,向太阳,天天向上。成熟时,低下头,不争荣光。”

《深秋时节成花王》

“文革”期间,一批热血青年,造了一段的“反”,接着上山下乡,当了没有知识的知识青年。一位老教授曾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我说过:“这场运动的最大损失,是让我们国家耽误了一代人!”迄今记忆犹新。不想,这批知青被社会和生活磨炼得成熟起来。回城后,有的考上大学;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当上教授……现在他们已经成了国家的中坚力量。

每当想起知青来,我就联想到菊花,虽然开花很晚,深秋时什么花能与她嫓美呢!所以我画菊花时经常题上:“生不逢时靠自强,深秋时节成花王。”

《走自已的路》

我多年不参加笔会了。记得,有一次一位日本书法家来天津,带了一些他的书法集,大家很感兴趣,并做了一次讲座。不知道是他讲的不合大家胃口,还是翻译的不到位,都听不进去。主持人也有些不耐烦了,恨不得马上讲完,留下点墨宝。不想,说什么也不肯。他说:“我只会创作,不会表演。”翻译解释说,他写书法很严谨,每幅作品都要经过反反复复地推敲。这位日本朋友尊重艺术的精神,我非常敬佩。

我不是那种技法型的画家,没有状态不画画,不能不负责地随便应酬,社会上的垃圾作品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