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我与汉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玮在第二届设立“世界汉字节”推进会上的发言

文章来源:华夏艺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1-27 17:51:04

华夏艺术网讯:继2017年1月7日,文化长征第91站、菩提之路第10站走进河南,在普贤祖庭中国如意寺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庆典之后,2017年1月22日,文化长征第92站 第二届设立“世界汉字节”首届中国汉字思维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中国网、鲁山电视台、今日北京网、华夏艺术网、大手笔网、文化长征官方微信平台、中国消费商网、固安信息港等多家新闻媒体全程跟踪报道。会议由知名学者、文化长征组委会秘书长李伟杰先生主持,20余位领导、专家、学者纷纷登场发言,现场的书画艺术家们为此次会议献上了自己心爱的墨宝,表达了对本次活动的关注和支持。两项战略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众人的见证下圆满完成,落户鲁山仓头乡。此次会议热烈、欢快、充实、圆满。临近中午1点,大会在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武术家、陶瓷学家、佛学家、中国书法教父、中国消费商之父、文化长征创立者、文化部中国佛学文化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张胜利先生的精彩讲话中落下帷幕。

此次会议的胜利召开,使世界汉字节从设立到实施的进程中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本次推进会参与单位有:指导单位: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推进单位: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中共平顶山市委宣传部;中共鲁山县委;鲁山县人民政府。协办单位:鲁山仓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鲁山县仓头乡人民政府;中国中草药产业联盟;中国鲁山航天育种基地;河南源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农本草生物技术研究院;北京达龙艺术馆;北京仓颉智库文化网络有限公司;北京聚祥云花鸟虫魚文化广场;北京唐荣昊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玮发言

​对于年纪稍大的有点的中国人来说,都知道上古之人“结绳记事,仓颉造字”。在中国这片国土上,除了有不少关于仓颉的传说,而且,还有不少关于仓颉的“历史足迹”、庙宇、陵墓、地名等等,还有历史典籍“白纸黑字”的记录,这证明,仓颉这个人并不是古人的“虚构”。仓颉“发明、创设”汉字,虽然根据我们的经验判断,这大多是“集体智慧”的成果,但是,在汉字从发明、发展、变化、成熟、现代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仓颉的贡献肯定是独特的,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仓颉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设立“汉字节”,铭记仓颉对中华文明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弘扬汉字记录的中华文明,让我们能够深思先人们的丰功伟绩,审视他们走过的道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从而以作为他们的子孙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提高对中华文明的自信,这个创意,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继承传统,弘扬汉字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我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和汉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一、“朴素的汉字感情”

1、每一个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都生活在汉字语言环境中。这个环境,在最近的一百多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清末重臣李鸿章曾经说:大清国面临三千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大变局……。什么变局?而且是三千年未曾遇到过?这个,在我们这个群体中,似乎没有必要回顾,因为,不管是耳闻目睹,或者是亲身经历的,其实,都是这个大变局的一部分,或者是这个大变局的“余波”……如果从这个宏观的历史眼光来看,我们就会对近代史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对今天发生的一切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与判断,对未来发生的一切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从而我们采取争取的态度,采取正确的行动。

回顾自己生活的近七十年的历程,大约可以分成1978年的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以及最近的十年。

2、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一个旧社会结束了,外国侵略者没有了,外国人的租界没有了,达官贵人没有了,贵族没有了,大家都“一律平等”以同志相称,全国都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汉字改革大大减少了“文盲”,全国上下一心一意搞建设……这个本来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管理观念的落后,为了“减少干扰”推行“舆论一律”,政治统一,经济计划没有问题,文化能一律么?历史和现实证明,不行!但是,“八个样板戏,一首钢琴曲”难以统一十几亿人的思想与口味,最后造成的是“内应力”增加,内耗增加,“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那个年代,我曾经作为知青在农村生活了近十年。面对复杂生动的社会现实,那种千篇一律的说教与灌输,距离太远。但是,是汉字文化滋养了我,那些历史典籍,思想、文学如离骚、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三国水浒西游红楼梦;历史如史记汉书中国通史;近代如鲁迅、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家春秋;外国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理论的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论左派幼稚病、毛选、论共产党员修养、联共布党史……这一系列历史巨人的思想与实践,如雨露滋润般,伴随了我的幼年童年少年,以至于那最艰苦黑暗的蒙昧年代。这些源泉,都是汉字记录,是汉文化的表现形式。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我难以走到今天。我想,我的不少同龄人,细想起来,和我的感受差不多。

所以,我对汉字文化,抱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现在回顾起来,八个样板戏各个是精品,一首钢琴曲,气魄宏大,激动人心。这,肯定不是某一个人的杰作,其传达的“理念”暂且不说,就其艺术形式、语言的讲究、创新的手法、故事情节的组织等等,都可以与历史经典相媲美。现在,历史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界,时过境迁,这些作品拿出来欣赏,仍然感觉其格调不俗艺术手法高明语言讲究声调铿锵有力,仍然为不少人传唱,并不奇怪。问题是,文化的关键在于“文化”,而不是作为“武化”的工具来使用。

二、感受汉字的穿透力

1978年,对于所有的现代中国人,对于中国近代史,对于中国的现代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了,上了大学,留在高等院校当教师,在更大范围内的所见所闻,引起我的所思所想,汉字,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它具有历史的穿透性,还有现实的影响力,同时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

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语言,但是,普通话、汉字,是法定的官方语言,也是各个民族共同交往的用语。这个传统,从秦始皇“书同文”开始,为中华民族所有成员所认同。能不能“语同音”?这个,比较困难。虽然推行普通话,看到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场所都有“请讲普通话”的提示,真正实行起来,确实还有待时日。尤其是对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群。香港、澳门,隔离中国几百年,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和母国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且当地人多讲客家话、潮汕话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文字是汉字,大家识别汉字,就可以沟通,就是一家人。所以,报纸、媒体,使用汉字,大家就可以有共同的沟通渠道。港、澳回归祖国,并没有文化上的隔阂,也没有文化上的障碍,原因是,我们都是在汉字文化的平台上交流,我们有共同的文字。还有国内一些地方的方言,比如,同样是福建省,但是,相距不远的两个村子,可能方言不同,语言沟通很困难,更不要说对地区以外的人了。但是,我们有“书同文”,听不懂,可以写字,文字是相同的,只要识字,就可以交流沟通。文字,汉字,跨越了时间、空间、种族、方言的障碍,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社会现象。

2、曾经有机会到日本、韩国访问。震惊于汉字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中国的国土范围内。

日本,不少人中国人曾经去工作、旅游、探亲访友,我也是。在那里,看到大街小巷、市场大厦,人际交往的名片、物品的名称,报纸、媒体、电视节目字幕等等,到处都是汉字,几乎到了不用日汉字典就可以自由生活的程度。当然,那些汉字有点怪怪的,虽然怪,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识别不成问题。

我曾经在日本大学讲学,投影幻灯,完全可以是中文的,但是,讲解需要英文,或者日文翻译。投影屏幕上的汉字文字、图表、说明等等,对于日本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毫无问题。这种感受,很奇特。在日本东海大学讲学,系主任是一位老先生,学术造诣非常深厚,年轻时,曾经在中国工作过。可惜,他的英文不太行,我的日语也不太行。但是,他的汉字写的非常好,汉文化功底非常深厚,好在我对中国繁体字也比较熟悉。因此,我们两个人一起用“手谈”文字的方式,交流了一个晚上两三个小时,手谈的纸张,用了几十页,居然没有感到任何交流上的障碍。双方都感觉很“畅快”。奇怪吧,两个国家的人,居然用一种文字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东海大学在日本仙台,鲁迅先生曾经在那里学习医学,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在鲁迅文集中有深情的记载。看着那蝇头小楷的批注,我越发感到中日两国通过汉字的的纽带,所形成的那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联系。

又一次在韩国访问,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姓“郑”的年轻官员,年纪大约三十出头。他给我的名片上,姓名居然是汉字。在交往中,他也和我用汉字笔谈,除了内容没有障碍,我为他漂亮的汉字书法所折服,他的汉字水平,我保证比同年龄的中国人要高得多,除了语言。

有人把东亚,中国大陆、台湾、港澳,韩国、日本,包括东南亚越南、泰国、缅甸、马拉西亚、新加坡,甚至菲律宾等称为“大中华文化圈”,应该是有道理的。在这个圈里,文字是“通用”的,当然,“文以载道”汉字所包含的智慧、道德、待人处事之道,也是相通的。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化的影响,通过五千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世界名都大邑的“中国城”“唐人街”俨然成了“国中之国”,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著名思想家、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为世界汉字节、牡丹节题词

三、汉字“基因”与汉字“思维力”

著名学者张胜利先生提出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相当准确的。

1、所谓“基因”,就是最基本的因素、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与生俱来不可分离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中华文化元素,中华文化的外壳,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汉字具有这样的特征。

汉字,作为一种语言,既具有工具的性质,又具有不可分离的文化内涵。作为工具,汉字是一种手段,记录人文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容,同时也记录汉民族和自然交往中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于这些认识思考的“心路历程”。我们谈汉字、汉语,这两个方面不能偏废。

2、社会领域汉字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语言,总是和文化紧密的结合。而且,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一定和这种语言存在的语境环境紧密相关。比如,自由平等博爱,在国外很简单直白。但是,在中国,汉字的语境环境中,说到,自由,一定有约束有克制;谈平等,一定要考虑到“秩序”;说到博爱,那是一种“仁爱”,是“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是“父慈子孝……”的胸怀。有的人,用简单直白的方式理解汉语,而不顾其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规定,是思想肤浅的表现。

3、文学领域是语言王国最大的领地。在这里,人们利用汉字,表达对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历史变迁的感受,记录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感悟。比如以下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江后两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西游记》中汪洋恣肆的想象力,《水浒传》中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的描写,《三国演义》中精妙的历史场景、人物行为的表现;《红楼梦》中全景式的社会活动的表现,如果不是汉字,很难想象用别的语言如何表达。

还有一个很奇特的历史现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汉民族、汉文化是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却也辉煌与衰败相接续,强盛与屈辱相伴随。在元、清两个朝代,蒙族和满族,由于强大的军事力量,打败了汉族政权,但是,在“常态”统治之下,少数民族语言与先进的汉字、汉文化无法匹敌,最后的状况是,汉字、汉文化同化了少数民族落后的文化。在现在北京的不少元代、清代的建筑的匾额,文书档案,甚至皇帝的“诏书”,都是包括汉字的两种文字表达。这些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其汉字、汉文化的修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很难识别他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和他们自己的“母语”,在被统治者看来,他就是“我们中间的一员,而且是无可匹敌的佼佼者”,比如康熙、乾隆的书法诗词,不单水平高,而且多产,已经成为汉字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谁还计较他的祖辈曾经杀伐征战驰骋疆场呢?

4、汉字和汉文化

汉字,和汉族、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不能分开,就像鸡蛋和鸡蛋壳不能分离一样,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和他的思想不能分开一样。中华民族五千年、七千年甚至更长久的历史,都被先人们用汉字记录在案,这些浩如烟海的文档,史记等历史典籍,是用汉字记录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是人物的活动,也是思想的流动,情感的律动;通过这些汉字文档,我们可以和古人对话,这和现代人之间互相对话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文字相同,文字的含义相同,现代的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儿童,可以吟诵古代诗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可是几千年前古人的诗词啊!神奇吧!

汉字的神奇,使得我们和古人有相同的所思所想,面对外部世界,有共同的感受,同样的历史书,让我们有共同的过去,有共同的记忆,从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我是中国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连绵不断,最关键的,是由于文字的坚强纽带。中华民族打不烂打不散,历经坎坷,浴火重生,就是由于汉字,汉文化的生命力的无穷的。过去,曾经经历过亡国的悲惨时光,我们都重生了,现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保证我们成功的最大财富和资源,就是汉字和汉文化,这是我们的基因,是我们的根,汉字生命力是无限的,汉文化的生命力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力就是无限的!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具有自信!

5、思想与汉字“思维力”

文字,是思考的工具,也是思想的表现形式。汉字记录的事实、事件等,是思想的素材,逻辑、思路要靠文字链接。没有“没有文字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文字”,这种说法具有真理性,而且很精辟。

只有熟练的掌握汉字、汉语,才能阅读、理解、吸收汉字记录的中国人的思想成果,具有中国文化的素养和智慧,这种智慧,是有史以来连绵不断最完整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汉字思维力,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掌握了汉字,才有可能具有智慧和“思维能力”;第二是,只有掌握了汉字和汉文化,也才能具有高超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具有完整性、宏观性、历史穿透性、深刻性、包容性,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同时融会贯通,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此,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永不磨灭的生命力。

6、汉字与“四大发明”

中国人,在数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中,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四大发明”尽人皆知。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让我们感到委屈的是,别人把火药指南针学去了,在指南针的指引下,漂洋过海带着火炮打到我们的家园;造纸术、活字印刷使得他们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但是也对我们进行不友好的舆论宣传。

但是,唯有汉字,别人拿不走,拿走了也没用。因为,汉字是和历史、文化、思想、智慧混为一体,拿走了,更好,掌握了汉字,就要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智慧,改变他们原来的思维模式,好啊,增加了“共同语言”!这样的学习,还真是越多越好呢!

四、汉字在和不同文化的交往中不断丰富完善变化

1、汉字、汉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从仓颉造字,到现代汉语,汉文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汉文化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部分,补充完善自己。专家研究表明,佛教思想佛教文化曾经深刻的影响了汉文化,比如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词,思想、境界、觉悟、轮回、报应等等重要的概念,都来自佛教。还有的专家研究,现代汉语中相当的词汇,来自日语,比如阶级、政党、领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医学、语言学、哲学等等,无数的现代用语的词汇,翻译自日语。但是,由于汉语的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谁能感觉到这些是“外来语”呢?!另外,例如拖拉机、计算机、火箭、航天、飞机、钢笔……大量的技术用词,也是来自其他国家。当然,也有一些中国的词汇出口国外,例如:马马虎虎、麻将、早茶、面条、饺子等等,直接就是拼音后,为外国人使用。

总之,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经济、政治、文化是互相影响的,互相学习是正常现象。在这种交往过程中,更显现出汉字、汉文化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个潮流中,对于汉字、汉语、汉文化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充满了机会。我坚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汉字将获得一次更大的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上面说过,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遭受了历史性的考验,同样,汉字、汉文化也是如此、在上个世纪初,曾经有人提倡汉字拉丁化,也曾经有人提出“实现拼音化,走世界各国文字发展的共同道路”,一时间,似乎汉字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汉字的生命力是不可忽视的,汉字的命运,也不是谁的一个命令就可以决定了的。

但是,冷静的考虑,在我们对待汉字、汉文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足,有待加强与改进。

比如,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已经取消了书法课,是不是认为这样的课程和“现代化”无关,是浪费时间?但是,在日本,我看到,从小学到中学,都有汉字书法课,而且还要进行“考级”,达到一定的水平,才算合格。汉字是中国人的汉字,书法是汉字的重要表现形式,虽然汉字书法不能构筑高楼大厦,不能建造飞机火箭,但是,却可以完善学生的思维、增强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的从历史中进行学习。历史感、认同感,对于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应该反思!

再比如,汉字教育、汉文化教育,应该加强。改革开放,提倡走出去,学习外国语言,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仅就单纯的语言学习来说,母语没有学习好,能学好外语么?显然不行!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写汉字歪歪扭扭,写文章干瘪没有文采,在专业上能做出什么创新的成就?令人怀疑!看看那些中外大家,都是母语掌握的好,文采飞扬,思路活跃,才能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自由的翱翔,对民族,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这,应该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应该记取!

再比如,我们现在提倡改革开放,学习国外先进文化,先进知识,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却又忽略的倾向。当然,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如何进入这个领域,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要研究,专家要思考,文化精英要担当!

现在中央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指导下,发展文化事业是当前亟待落实的重要工作,著名学者张胜利先生首倡设立“世界汉字节”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

为推动这一项工作的进行,有如下几点建议:

1、设立“世界汉字节”,纪念以仓颉为代表的的中华民族的先人们,不忘他们对汉字、汉文化发展方面的丰功伟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是一个好的倡议,重要的倡议,应该给以关注、支持,尽快促成其实施;

2、对于发展汉字,发展汉字文化,是一个长久的事,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总体布局,具体实施,有虚有实,稳步发展;

3、汉字、汉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中的一种,在世界、人类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汉字、汉文化发展,有利于汉字、汉文化的现代化;

4、汉字是老百姓每天使用的语言,但是,语言文化具有学术性,科学性,推动汉字、汉文化的发展,江湖与庙堂相结合,草根与精英相结合,学术与实用相结合,学术研究与科学普及相结合,民间与学术机构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际交流相结合,是应该具有的思路;

5、汉字、汉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将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推动汉字、汉文化,积极参与,积极思索,积极工作,即为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民族,也是为了子孙后代,也是为了保存和发展人类这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责任。

好,谢谢大家!

责编:刘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