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不需要太担心病毒气溶胶传播的恶劣条件
2月19日,国家卫生和安全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及其解释。病毒传播途径的表述增加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气溶胶条件下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这一表述将“相对封闭的环境”、“长期暴露”和“高浓度”视为可能的传播条件。
对此,中国微生物学会专家告诉《每日科学》记者:“许多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播,实际上是液滴传播。任何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但是这种气溶胶传播需要严格的条件。在空旷的地方,当风很大时,气溶胶粒子会在几秒钟内消失。在一个封闭的地方,由环境产生的致病性气溶胶粒子的数量非常少。公众需要关注它,但不必太担心。”
传输条件非常严格。
关于气溶胶传播的条件,专家说:“首先,病毒或细菌的数量需要达到气溶胶中的一定浓度。第二,气溶胶产生的颗粒大小应该合适。在被吸入肺泡之前,颗粒直径应该在2到10微米之间。这种尺寸的颗粒具有最高的抽吸效率。平时,人们说话、咳嗽和打喷嚏时产生的气溶胶颗粒大小在1-2000微米的范围内。正常人咳嗽和打喷嚏时产生的97%的气溶胶粒子小于2微米。由于粘液的产生,患者的呼吸道发炎,并且喷射出的颗粒更大。”
据报道,如果人们吐出的唾液和分泌物中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也会吐出来。随着空气中水分的蒸发,绝大多数这样的小颗粒迅速消失,而大颗粒则迅速落到地面。只有一小部分液滴核会漂浮在空气中,成为气溶胶粒子,从而传播疾病。
但是专家说:“事实上,这些液滴通常含有非常少的病原体,其中99%附着在大于50微米的大液滴上。这些大颗粒大多会落到地面或污染门把手、桌子等附近的物体。以打喷嚏为例,距离远至1.5米至2米,直接污染就在这个范围内。”
有传播的可能,但风险很小。
例如,如果一个诊室有15平方米,里面有10个病人,如果每个人连续打喷嚏20次而不打开门窗、空调或四处走动,人体可吸入的气溶胶量约为2.4微升,即每立方米只有0.08微升。可以想象,尽管有吸入和感染的可能性,但可能性非常低。如果人们在门窗敞开的情况下来回走动,感染的概率会更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致病性气溶胶能在户外传播吗,比如在公园和街道上?专家称这种可能性更低。室外气溶胶能否扩散取决于气溶胶粒子的大小、风力和风向,以及气溶胶的数量和人员的距离等。要达到这些传播条件并不容易。然而,不能完全排除室外传播的可能性。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如果病人打喷嚏并且没有戴口罩就喷了一脸,病毒可能会通过气溶胶传播。
专家说绝大多数的液滴会蒸发并变成更小的液滴核,其中可能含有蛋白质、细菌和病毒。直径约为8微米的液滴核将在空气中消失约20分钟。直径小于4微米的液滴核在空气中最多停留90分钟,这些数据是在一个封闭的没有空气和阳光的房间里获得的。在自然条件下,含有病毒或细菌的液滴核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可能性非常低。
液滴可导致间接接触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仍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即含有病毒的液滴核落在物体上,接触后人会接触鼻、口等粘膜,因此这种间接接触的风险最大。”专家认为水滴的直接传播需要苛刻的条件。1.5米范围内,患者和正常人面对面。当病人打喷嚏时,正常人在吸气,而s
据报道,很难计算出病毒的数量。通常,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会形成“斑块”。一些病毒只能通过一个“斑块形成单位”引起感染。例如,对呼吸道传播的鼻病毒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主要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果你刮擦鼻腔并触摸门把手,门把手上的病毒数量在3-1800个“斑块形成单位”之间。如果有人再次触摸门把手,只要他们触摸一个“斑块形成单位”,就可能通过触摸鼻腔或口腔粘膜而被感染。
专家建议,就个人防护而言,人们不必太担心气溶胶会传播新的冠状病毒,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首先,有必要防止液滴的扩散。戴口罩可以防止喷射和吸入飞沫。二是防止接触传播,不要触摸,勤洗手,改变揉眼睛、抠鼻子、摸嘴巴等习惯。避免在公共场所触摸手机和钱包等个人物品;手机、钱包和手套应经常消毒,以防止洗手后接触受污染的手机和其他物品。这些文章可能是间接接触媒体。
陈··主编:方家梁]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