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金融资讯 > 正文

布衣院士 矿业报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润沧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2-24 11:10:06

布院士的座右铭是“通过采矿为国家服务”和“牢记中国工程院俞润仓院士的座右铭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周雷

是在承担和指导每一个项目设计中努力创新和工作。但是座右铭是保持和你周围的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水平,直到生命的尽头。这是一个有着63年党龄和28年退休生活的“忠诚战士”,他为中国矿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人生的辉煌篇章。

他是余润仓,中国工程院院士,生于1930年,1947年工作,1991年退休。现任中国五矿集团子公司中国恩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自愿转移到矿业前线

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的山川被摧毁。12岁的于润仓被山西太原金山中学录取,被誉为进步思想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于润仓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成为一名进步学生。中学时代的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9年,于润仓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新成立的新中国处于完全废弃状态,有色金属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刚刚进入校长办公室的俞润仓矿业专业人才匮乏。

”我要求在矿业部门学习。“

”为什么?「

」我想响应国家在祖国从事采矿的号召。“

经过考虑,校长同意了于润仓的要求。这位个子不高、强壮结实、目光坚定的年轻人从此开始了他的采矿生涯。

大学毕业后,余润仓被分配到中国恩飞的前身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成为中国著名的矿山工程设计专家。余润仓承担了60余项设计、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工作,引领中国矿业实现了从跟随到领先的重大跨越。

在湖南省“锑都”至冷水江市锡矿的设计中,为了解决原有采矿方法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于润仓作为实验组副组长,大胆突破了以往保留1米厚矿石作为顶板保护的采矿方法,成功组织和试验了“棒柱房柱法”,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开创了我国地下矿山“棒柱房柱法”的先例,矿石损失率降低了40%。该项目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中条山铜矿峪铜矿的设计中,俞润仓作为专家咨询组组长,积极倡导引进“分段崩落采矿法”而不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参与科技研究,使年平均亏损800万元至1000万元的矿山扭亏为盈。

在冬瓜山铜矿深部开采设计中,于润仓提出了“勘探与建设相结合”的开采模式,有效完成了资源储量升级,加快了建设进度,缩短了建设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然而,使用这种方法,在设计中不可避免地要冒很大的风险。余润仓以其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团队的集体智慧,考虑了各种应急的可能性,推进了主轴和测量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深井开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金川镍矿是中国最大的镍矿,位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俞润仓作为矿业工程负责人,针对富矿、大矿、深矿、破碎矿的特点,利用他主持开发的高浓度胶结充填新技术,在第二矿区设计中成功实现了“采富保贫”的目标。同时,他还借鉴了“新奥法”理论,采用曲壁弧形拱巷道断面和两次喷锚网联合支护来控制不良岩层的冒顶和坍塌,大大提高了矿井建设速度。

余润仓开创了世界大面积(超过10

从岗位上退休后,坚持在采矿前线作战。1999年,于润仓成为中国工程院第一位有色勘察设计行业院士。面对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余润仓作为行业领导者,牢固树立了新的发展观,开展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加快了中国矿业由大到强的转型。他要求团队从全球角度审视和对待矿产资源,积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从资源到环境再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智能、自动化和生态开采融入矿产资源开发的全过程。

辉煌的中国需要绿色矿山。栖霞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郊区,自然风景优美,风景名胜众多。早在1983年,当风景区开发矿山时,国家就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不应该有废石场;第二,不能有尾矿库。第三,废水必须充分再利用,并且必须满足所有三个条件。以于润仓为核心的设计研究团队经过多次规划设计,成功完成了任务。在此基础上,科研机构提高了选矿回收率,加强了所有尾矿的利用。到目前为止,栖霞山风景区仍在持续开采。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无废矿井。在采矿项目从规划、立项、设计、施工、生产到最终闭坑的整个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应与矿产资源开发融为一体于润仓首先提出了“生态矿业工程”的概念,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他呼吁出台矿业法律法规,加强矿山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法治保护。

未来的发展需要数字矿山。于润仓给矿业同仁写了一封特别的信,前瞻性地指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远程控制和自动化采矿的实现,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不仅可以大大改善矿山生产的安全状况,降低能耗,提高设备工作时间的利用率,还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在金属价格疲软的情况下保持竞争优势。

2017年,由余润仓发起,由中国恩飞牵头,成立中国矿业信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两项技术的融合,推动传统矿业转型升级,引领中国智能矿山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

“随叫随到,随叫随到”

在同事眼里,于润仓的出名公开而忘记了私密,睿智而谦虚,简单而朴实,与它相处就像是一种春风的感觉。多年来,一点一点地,它们已经融合成一股清澈的泉水,滋润心灵,启迪心灵。

余润仓始终保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虽然他老了,但他仍然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工作,始终处于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并密切关注行业内外的技术发展。作为一名园丁,他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学术成就传授给了许多矿山工程设计师。先后培养6名博士生、博士后和2名站内博士后。归国留学生总能收到他给他们的u盘,里面包含各种国际科技前沿信息。学生们感到敬畏,同时被敦促努力学习。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专业领域的旗帜,技术创新的掌舵人。然而,无论是公司领导、业内同事还是年轻毕业生,只要工作需要,他都会随时待命,没有任何院士可言。”中国恩飞科技管理部部长朱瑞军表示,俞院士一直为公司事务和矿业尽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