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升级与协调发展是有序缓解北京非资本功能、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支撑。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分析,三大区域的产业定位和分工越来越明确,区域间产业融合水平逐步提高。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法人数量持续稳定增长
2018年底,京津冀地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实体243.1万个,比2013年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下同)增长90.5%。全国法人比例为11.2%,比2013年底下降0.6个百分点。按地区划分,京津冀第二、三产业法人数量分别为989,000家、291,000家和1,115,000家,比2013年底分别增长57.5%、37.2%和163.9%。河北成为该地区单位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截至2018年底,京津冀地区共有第二产业法人43.5万家,第三产业法人199.6万家,分别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总数的17.9%和82.1%。其中,第三产业法人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78.8%)高3.3个百分点。
(3)2018年底租赁和商务服务及高科技服务相对集中。截至2018年底,京津冀地区租赁与商务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法人实体分别为324,000、232,000和134,000个,分别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实体总数的13.3%、9.5%和5.5%,分别比全国同行业法人实体总数高1.6%、3.6%和1.3%,表明商务服务集中度较高
2。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分工格局越来越清晰。
图2京津冀地区的法人实体占前六大行业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各自的功能定位,良好的区域分工格局初步形成。
(1)北京的产业越来越高端,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数量分别为61000家和928000家,第三产业占比9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1个百分点,比京津冀地区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比2013年上升2.1个百分点。
高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越来越多。截至2018年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文化、体育与娱乐分别占北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的15.6%、7.8%和5.5%,较2013年底分别增长4.3%、0.2%和1.2%。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稳定。
传统产业的地位已经下降。批发零售贸易、租赁和商业服务分别占北京第二和第三产业法人的27.7%和18.7%,比2013年底分别下降2.7%和2.8%。
(2)天津服务业发展迅速
第三产业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底,天津拥有第三产业法人23.3万家,占天津市第二、三产业法人总数的80.0%,比2013年底上升5.4个百分点,比北京、河北分别高出3.3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
高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科研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分别占天津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的8.9%和6.1%,比2013年底分别上升2.1%和2.4个百分点。
金融和运输行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货币金融服务、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水运等行业的区位熵高于3.0,
矿业和传统制造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但集聚趋势有所减缓。与2013年底相比,河北省集聚度排名前10位的行业区位熵大幅下降,黑色金属矿业、有色金属矿业和非金属矿业分别下降0.8、0.8和0.7个百分点。
图4河北省区位熵较高的行业@3。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水平不断提高
(1)产业融合效果显著
京津冀协同战略有效促进了单位的整合与发展。京津冀地区法人设立的跨省(市)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京津冀法人实体在该区域拥有16,000个跨省(市)工业活动单位,占该区域工业活动单位总数的5.5%,比2013年底增长180.2%。
(2)北京对津冀地区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
按地区划分,北京在京津冀地区有12,000个法人实体,天津在京津冀地区有33,000个法人实体,河北在京津冀地区有11,000个法人实体,分别占京津冀地区省际(市)工业活动总数的76.5%、15.9%和7.6%。北京在区域产业一体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2013年底相比,天津和河北的工业活动单位数量分别比天津和河北增加了225.9%、108.9%和170.6%。
(3)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跨省(市)投资
子产业的重点领域。在京津冀地区跨省(市)产业活动单元中,传统服务业比重逐渐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其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活动单位共4.4万个,占25.9%,比2013年底下降6.1个百分点。租赁与商务服务、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活动单位共7.7万个,占41.1%,比2013年底增长12.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