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金融资讯 > 正文

经济观察:中国粮食产量创纪录 解题“布朗之问”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2-07 13:06:17
@

11月15日,在南京江宁市湖树街种植7000亩优质水稻的省级现代农业工业园区,工人们驾驶着他们的收割机在金色稻田里来回穿梭,收获一幅美丽的秋收图。记者罗博(经济观察)中国粮食产量纪录问题解决“布朗问题”北京12月6日电-中国粮食产量纪录问题解决“布朗问题”记者王庆凯

13277亿斤!中国国家统计局6日宣布,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20多年前的美国学者“谁来养活中国”?中国以实际行动和数据回答了“布朗问题”。

“布朗问题”改为“世界问题”。

西方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美国总统曾经担心中国不能养活5亿人口。在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上,外国专家认为中国不能养活十亿人。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再次表达了他对中国粮食供应的担忧。这些言论曾引起全球关注。

但是从1949年的2264亿斤到2019年的13277亿斤,中国的人均粮食份额在过去70年里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牢牢掌握着饭碗,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中国是怎么做到的?这已经成为另一个“世界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机械化农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农业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8年,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数量分别比1949年增加了191,000倍和158,000倍。农业机械总功率达到10.04亿千瓦,比1949年增长12400倍。

目前作物栽培综合机械化率已提高到69.1%,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和水稻栽培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80%。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70年前,中国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将占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到201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将从1952年的2.99亿亩增加到10.24亿亩。同时,中国采取了水利、农业、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到2018年,中国将建成6.4亿亩高标准农田,约占全国耕地的30%。

中国保护性农业的迅速发展在农业生产的季节和时间分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1年到2018年,温室面积从677,700公顷增加到1,963,700公顷,增加了2.2倍。

农业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征程。农村改革试验区在改革中发挥了“领头军”的作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的逐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

中国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截至2019年6月,全国合法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已达222.1万个,其中73 000个是农业机械合作社。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手机已经成为农民的新农具,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信息化奠定了基础。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农业高分卫星,为农业监测树立了“天眼”。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