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忙碌了一天的中原油田创新成果孵化基地平静下来。最后一次检查结束后,井下作业总技师杨项杰在基地分批装载了10套光杆润滑封口机和30个t型腿螺钉,准备运往第一条采油作业线进行实际检查。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在夜色中忙碌的中年男子刚刚拒绝了一家知名的外国石油服务公司以100万元“买断”其开发的高效反循环防堵钻的诱惑,选择与企业分享创新成果。
在中原油田,像杨项杰这样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技术工人在企业员工创新的“百园”中是罕见的。多年来,油田不断推进员工创新工作室建设,不仅建设和管理好工作室,而且使工作室充满活力和高质量。
据统计,2017年以来,中原油田近60家各级员工创新工作室解决了8100多项生产技术问题,推广了507项实用技术创新,获得3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565项实用新型专利。“时时刻刻创新,处处创新,人人创新”的员工创新理念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标准建设,创新育人
“当当……”11月5日清晨,敲击声响彻中原油田浦东采油厂筹建大队井控车间。黄海龙(Huang Hailong)员工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黄海龙(Huang Hailong)正抓紧扳手,微调已经开发了近半年的快门橡胶去芯工具,为即将到来的创新成果工厂级评审冲刺。
2010年,中原油田工会提出组织不同岗位的劳动模范和工匠,通过创建工人创新工场解决生产问题,坚持“五有”高标准建设,创新团队、工作条件、管理制度、创新成果和资金保障。“成熟一个、名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件”的原则将推动车间建立在正确的轨道上。
一个高技能人才的领导力是一个召唤,一个困难的生产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证明。很快,员工创新工场的功能在整个油田得到了“改变和升级”,直到每个工场开始有意识地建立重点研究项目,以推动更多员工参与技术创新,并先后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七项国家优秀成果和279项国家专利(包括36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促进员工创新的同时,教育员工逐渐成为每个工作室的积极角色。在过去两年中,中原油田511名晋升为技术员和高级技术员的员工中,有60%以上受益于员工创新工作室的“辅导”。
“蓝领”工人享受师一级的待遇。d类工作室被摘牌。
员工创新工作室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关键是好好管理他们,不辜负他们,并带来好处。
为此,中原油田制定了《完善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作业技能的先后顺序设置了中石化集团的技能大师、首席技师和首席技师8个级别,规定集团油田技能大师和首席技师的绩效工资标准分别按照中原油田的正副主管标准执行。
与此同时,油田工会还制定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及管理办法》,以会员、技术竞争、教师和学生八个方面为量化考核指标,将油田命名的工作室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对于甲级和乙级工作室,油田工会将分别给予10000元和5000元,并优先推荐连续三年被评为甲级的工作室参加省部级以上的考核。然而,对于评级为D的电影公司,所有的名字都将被取消和摘牌。
“因此,每个工作室的领导和关键人员将始终绷紧他们的心弦,花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组织更多的技能培训,帮助门徒赢得更多的金牌,并培训更多的首席技术人员。”中原油田副总工程师、工会副主席范瑞说。
在困难问题的积累中,研究和发展
在中原油田,员工创新工作室被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创新工作室联盟和中原创科微信群的建立,在工作室之间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梁”,实现需求的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
“我们公司使用LDAR工具进行有害气体检测,但无法实现探头和平板电脑的同时使用。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年6月,天然气加工厂陈温平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陈温平在微信群“中原创科”发布了求助信息。
这个信息很快得到了杨项杰创新工作室的回应。半个月后,工作室凭借其加工专长开发的平板电脑折叠支架在天然气加工厂的气体检测现场亮相。
“天然屏障”打破,创新成果“落地”仍“最后一公里”实现。
2018年,中原油田工人创新工作室联盟第四次会议召开。经过讨论,决定建立一个集创意建设、设计图纸、样品加工、批量生产、技术研究、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孵化基地。批量处理各工作室的创新成果。
同时,油田安全环保、工程技术、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等职能部门。在创新成果“落地”前还参与经济效益评价和安全性能检查,防止评价不合格的加工零件流入生产现场,帮助创新成果转化为更高质量的实际生产力。
“工人创新工作室不仅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场所,还应该产生成果、才能和利益。范锐说,实践证明,经过多年的探索,工作室正在建设成为解决生产问题的“新阵地”,促进技术创新的“新利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课堂”。
本报记者余嘉锡、记者张颖雅、唐凯[编辑:黄韩愈]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