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的中国国家,七十年的艰辛。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一个时代和时代的故事。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人类的故事。推出了一部故事片《70年,我们这样走过》,采访了五位重量级嘉宾,回归时代,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化,并叙述了这个国家的感受。
北京,9月19日(宋哲李硕兴王超)京剧表演艺术家谭晓增是李源家族的第六代。作为新中国的同行,他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有好的曲目和优秀的演员,京剧将会有观众。他坚信京剧的未来会更加辉煌。Tanpa是京剧史上流传最广的,对后世影响最大。有一种说法是没有学习的余地。自1863年以来,谭新培和他的父亲谭志道一直在首都的“广和城”班上演,而谭门则被命名为七代老同学。有人说,Tanmen的历史是京剧的集中历史。 1960年9月进入剧院学校时,谭门第六代谭门只有11岁。1962年,他跟随祖父谭福英和他的父亲谭元寿到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唱歌。毛主席称他为肖小坦。
据谭孝曾回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留存传统剧目资料的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酝酿启动。该工程历时多年,共收录了460部名家剧目,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代表作。谭孝曾也参与了部分为传统剧目留存录音配像的工作。
同时,为了拓展当代京剧演员和青年演员的发展平台,200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空中剧院》栏目,一批京剧演员通过该栏目为观众所熟知。谭孝曾也是《空中剧院》的得益者之一。2004年,谭孝曾在天津演出京剧《将相和》,并在空中剧院同步播出。据他回忆,那场演出反响热烈,他蹲在台口给戏迷签字用了近40分钟。他十分感慨,没想到,京剧也有了追星族了。
谭孝曾对记者表示,过去旧社会唱戏就是戏子,随着国家发展,京剧演员从戏子到艺人,从艺人到文艺工作者,再到新时代的人民灵魂的工程师,他深深感受到文艺工作者地位在不断提高。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北京京剧院也探索实行项目负责制。2017年,为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北京京剧院进行京剧展演,并做了一个大胆尝试,一律取消赠票,完全走市场,即使是谭家人看戏也需要买票。这样连续推出11场戏,没想到几乎场场爆满。谭孝曾当时就得出了一条经验:“京剧不是没有观众,你一定要有好的剧目、好的演员。”
谭孝曾称,近几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京剧从业人员开始面向基层、走向社会,送戏到大学,这带动了很大一批青年观众走进剧场。他说,“原来我们京剧一拉开台帘,几乎台下全是白头发,现在一拉开台帘,既有保留了老的观众,有白头发,又进了一大批黑头发。”
谭孝曾表示,“国家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我觉着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愿意随着国家一步一步走得更好。我坚信京剧的未来会越来越辉煌。祖辈们已经非常辉煌了,今天怎么样?今天依然精彩。今天精彩怎么样?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更加灿烂。”(完)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