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金融资讯 > 正文

京剧谭派第六代嫡传谭孝曾:有好剧目好演员,京剧就有观众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20 10:25:41

七十年的中国国家,七十年的艰辛。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一个时代和时代的故事。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人类的故事。推出了一部故事片《70年,我们这样走过》,采访了五位重量级嘉宾,回归时代,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化,并叙述了这个国家的感受。

北京,9月19日(宋哲李硕兴王超)京剧表演艺术家谭晓增是李源家族的第六代。作为新中国的同行,他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有好的曲目和优秀的演员,京剧将会有观众。他坚信京剧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谭孝曾在化妆间谭小曾在更衣室里

Tanpa是京剧史上流传最广的,对后世影响最大。有一种说法是没有学习的余地。自1863年以来,谭新培和他的父亲谭志道一直在首都的“广和城”班上演,而谭门则被命名为七代老同学。有人说,Tanmen的历史是京剧的集中历史。 1960年9月进入剧院学校时,谭门第六代谭门只有11岁。1962年,他跟随祖父谭福英和他的父亲谭元寿到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唱歌。毛主席称他为肖小坦。

谭孝曾跟爷爷谭富英学戏谭晓和他的祖父谭福英一起学习谭小曾1968年从戏剧学校毕业后,第一次被分配到中国京剧院《红灯记》。十多年来,他扮演了普通演员和游击队员的角色。他回忆说当时,京剧社区不允许学习传统歌剧,也不允许播放传统歌剧。

京剧《红灯记》京剧《红灯记》谭晓增说,文革结束后,京剧界恢复了传统戏曲的表现。那时,群众的反应非常热烈,迎来了京剧的高潮。当时,群众在票房里排着棉大衣,等到第二天中午才开门票。

改革开放后,谭晓被调到北京京剧院。随着外国文化进入中国,娱乐形式趋于多样化,观众被转移。京剧已进入退潮期。根据谭晓的回忆,京剧界提出了“振兴京剧”的口号。每个人都“摸着石头过河”,寻找京剧的复兴。

1989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和多伦多大学联合邀请京剧演员谭晓增和严贵祥到加拿大演讲。当时的年轻人正在冲出国家的发展趋势,这对夫妇也受到了动摇,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虑后,两人决定留在中国。谭晓曾告诉记者,“我认为京剧的根源还在中国,所以这也是我们留下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谭孝曾和爱人阎桂祥谭孝曾和爱人阎桂祥

据谭孝曾回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留存传统剧目资料的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酝酿启动。该工程历时多年,共收录了460部名家剧目,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代表作。谭孝曾也参与了部分为传统剧目留存录音配像的工作。

同时,为了拓展当代京剧演员和青年演员的发展平台,200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空中剧院》栏目,一批京剧演员通过该栏目为观众所熟知。谭孝曾也是《空中剧院》的得益者之一。2004年,谭孝曾在天津演出京剧《将相和》,并在空中剧院同步播出。据他回忆,那场演出反响热烈,他蹲在台口给戏迷签字用了近40分钟。他十分感慨,没想到,京剧也有了追星族了。

谭孝曾对记者表示,过去旧社会唱戏就是戏子,随着国家发展,京剧演员从戏子到艺人,从艺人到文艺工作者,再到新时代的人民灵魂的工程师,他深深感受到文艺工作者地位在不断提高。

谭孝曾给儿子谭正岩说戏 谭孝曾给儿子谭正岩说戏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北京京剧院也探索实行项目负责制。2017年,为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北京京剧院进行京剧展演,并做了一个大胆尝试,一律取消赠票,完全走市场,即使是谭家人看戏也需要买票。这样连续推出11场戏,没想到几乎场场爆满。谭孝曾当时就得出了一条经验:“京剧不是没有观众,你一定要有好的剧目、好的演员。”

2019年9月,谭孝曾和儿子谭正岩同台演出《定军山?阳平关》 2019年9月,谭孝曾和儿子谭正岩同台演出《定军山?阳平关》

谭孝曾称,近几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京剧从业人员开始面向基层、走向社会,送戏到大学,这带动了很大一批青年观众走进剧场。他说,“原来我们京剧一拉开台帘,几乎台下全是白头发,现在一拉开台帘,既有保留了老的观众,有白头发,又进了一大批黑头发。”

谭孝曾表示,“国家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我觉着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愿意随着国家一步一步走得更好。我坚信京剧的未来会越来越辉煌。祖辈们已经非常辉煌了,今天怎么样?今天依然精彩。今天精彩怎么样?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更加灿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