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不小心成为会员,您只需在付款时移动手指,但在取消时会感到困惑。
[Integrity Building Miles]“留住”用户的应用程序有多深?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没有这样做,我自动续费389元。关键是没有扣除信息!”在与APP成员的自动续约莫名其妙地相遇之后,何女士发了一个微博。这种自动扣除发生在5月1日,但直到9月3日晚才发现何女士。
女士。他早上打电话给客服,但对方的回复是“系统不批准退款请求”。何女士不明白,她遭受“续费”,退款无法确认。
女士。他的经历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近年来,一些APP或网站发布了“路由”自动续费费用,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拘留;当他们打开付费会员时,他们只需要移动他们的手指,但当他们取消时,他们会感到困惑。在搜索引擎上,《工人日报》记者搜索了“会员自动续订”,发现了大约167万个相关结果。其中,内容基本上是针对用户提问和支持“如何取消自动更新”,很多也有操作图,程序相当繁琐。
“常规”已满,总有一套“套装”与你同住
目前,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打开付费会员系统。其中,自动更新“常规”主要集中在视频和音频应用中。
记者发现,APP有两种主要的“套路”类型:一种是默认选择退出续费,但它会将“隐藏”的入口拆得太深;第二是选择免费试用,即接受订阅并自动续费。
记者下载了一个流行的音乐应用程序,发现在其会员中心,手机用户可以选择连续几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存储音乐包。界面底部有一行黑色字符,表示“订阅自动续订”,默认情况下会进行检查。许多消费者忽略手动点击取消支票,导致下个月自动扣除。
不久前,为了取消视频应用程序成员的自动续订,刘晨在互联网上寻求帮助。 “我没注意它,发现自己'更新'。后来,我翻过整个APP,找不到取消主动更新的入口。后来,在网友的指导下,我找到了方法取消。但如果我不做两次检查后,我几乎没有这样做。“刘辰说,“只要你不注意,即使你取消它,你也会被诱导更新。”
小伟是免费试用的“坑”。小伟以前在APP的热门搜索中找到了付费使用软件。下载后,应用程序将打开。主页的首页标题为“3天免费试用”,并出现“免费试用”按钮。刚点完免费试用,APP就发出弹窗:“您目前已订阅此项目”,并显示为期1年的订阅将以193元的价格续期。
小卫发出疑问:这是已经给我扣费订阅了吗?这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免费试用”不一样啊。
“免费试用不等于自动续费,特别是在没有以合理方式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杭州律协互联网信息专委会主任吴旭华表示,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商家应当在试用期满正式开始收费之前,同样以明示的方式提醒和告知消费者。
开通“一时爽”,取消却分多步走
按照许多APP的规则,如果消费者没有注意到默认勾选,不小心选择了连续包月,“可随时取消”。那么,取消该如何操作?
在网上不少“攻略”中,网友根据经验支招。取消一般有两种途径:在手机设置中找到iTunes Store与App Store-Apple ID,查看Apple ID中的订阅,取消订阅;在第三方支付渠道如微信或支付宝的支付设置中,解约该APP的自动扣款或免密支付。
记者发现,这两种取消方式都不在APP自己的页面内进行,而是需要借助其他渠道。以在支付宝中解约自动扣款为例,解约过程需要进行6步操作,这与开通会员时的一键支付、自动续费时的“无需操作”形成鲜明对比。
取消自动续费还可能意味着也取消了部分权益。有网友就称购买了某视频网站会员后,一旦取消和会员账户相绑定的银行账号,就会立马降级为普通会员,且一分钱都追不回来。
在“聚投诉”“黑猫”等投诉平台,记者看到,针对消费者的类似投诉,商家对此的回应均是:平台方在消费者购买前已提示“自动扣费”或“试用即订阅”,用户点击即代表“同意”。消费者则吐槽,所谓的“提示”从位置、颜色、字号来看,往往并不醒目。
据了解,今年施行的电子商务法对此已有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
竞争加剧,商家打了“擦边球”
对于消费者在使用APP过程中被自动续费和难以取消服务等问题,吴旭华表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APP经营者已涉嫌违反电子商务法的规定,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
“平台可以做的很多,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做。”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蒙慧欣直言,“在获利面前,往往伴随而来的是平台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行政监管处罚等只是一时止痒,购买服务以及售后的完善,还需要平台自觉。”蒙慧表示,平台应在购买界面新增取消该项服务选项,免去没有必要的步骤,并在下一次扣款前尽到告知义务。
近期,国内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公司QuestMobile发布了《2019付费市场半年报告》。报告显示,包括在线视频、娱乐直播、网络K歌等在内的泛娱乐行业付费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级。截至2019年6月,在线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其中付费用户占比18.8%。
庞大的在线用户人数背景下,是互联网市场竞争的暗流涌动。吴旭华认为,这也是不少APP平台打“擦边球”来绑架消费者的原因。一些APP平台怀着侥幸心理,希望能够快速从用户这里收取费用;另一方面,不少消费者在被坑之后没有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正常维权。同时,电商法实施之后,不少行政监管部门还在探索总结,尚未拿出有效的监管措施对此类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或许在一段时间内平台赚钱快,但是如果是以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方式来进行,迟早会被消费者发现并抛弃,最终也是得不偿失。”吴旭华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刘晨、小卫为化名)
本报记者 卢越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