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8月31日(李炜)“我们把'清秀'产业的发展与非遗传继承,扶贫,农村振兴和民族团结相结合,不断加强和扩大'清秀'产业,让老工艺焕发新的活力将使“工匠精神”绽放出新的光彩,刺绣文化遗产,刺绣美丽的愿望,摆脱贫困与财富,让全省30万名绣花女性捧着艺术金饭碗,过上更好的新生活“第31届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扎西在讲话中说。”
同日,青海省第二届“全国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览及刺绣比赛在西宁市举行。来自青海省的755名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和撒拉族农村妇女齐聚西宁,展示各民族独特的刺绣技艺。
“清秀”是青海刺绣艺术的集体名称。它是青海省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和撒拉族妇女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辐射海北,海西,黄南等地。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传承,土族互助,磐中刺绣,桂南藏刺绣,河湟刺绣,蒙古刺绣等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秀'是青海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历史见证。这是一个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展览将通过展览展示”清秀“艺术的保存和传承,以展览和竞赛为载体,发展成果,激发从业者的创业热情,提升品牌影响力,使“清秀”产业成为展示青海民族团结,生态保护和特色文化的窗口。青海省副省长杨凤春说。
在比赛现场,30岁的Tu Afun Li熟悉新技术,针线活在白色亚麻布上“走开”。 Tu Agu和身着民族服装的西藏人用国旗唱歌,鲜花很美。
李昕告诉记者:“我的母亲是一位着名的绣花妈妈。我七八岁时就绣了。我原来和妈妈在一起,但她生病了。她的愿望是向每个人展示刺绣技巧。所以今天我的作品是以圆盘刺绣为基础的,主题是少数民族共同幸福生活,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礼物。“
无法参加刺绣比赛的周同连在体育场外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她告诉记者,她很遗憾无法参加比赛,但她很高兴见到了省里的“刺绣母亲”。这是她。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 (完)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