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由中央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
消费者对意外开支的反应不足
7月31日,中央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了《2019 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
根据调查,中国消费者延迟消费的意愿略有下降(或者更有可能立即消费),其中全日制学生的消费意愿最低,而且普遍缺乏回应。意外开支。
18,600个全国调查样本
据悉,这是央行第二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知识调查,全国共有18,600个样本。该调查涵盖了金融产品认知和选择,财务规划,储蓄和价格,银行卡管理,防伪货币,贷款常识,信用管理,投资和财富管理,保险知识,金融教育和基本消费者条件等十一部分。从消费者态度,行为,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全面分析中国消费者的金融知识。
全日制学生喜欢即时消费
从消费者态度来看,消费者在金融态度上的整体情况较好。大多数群体都认识到在校园推广金融知识和金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个人信用;延迟消费的意愿略有下降。 (或者更倾向于立即消费),全日制学生最不愿意延迟支出。
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一般需要加强其财务行为,在阅读合同条款,挽救儿童上学,使用ATM时使用密码保护行为方面表现更好;计划和执行家庭开支,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账单和信用卡还款的理解,并且在应对意外开支方面存在普遍的缺点。
当被问及消费者在下个月是否有意外支出相当于三个月的收入时,是否可以全额支付费用,35.40%的消费者选择“完全”和39.76%的消费者。选择“可能”,19.11%的消费者选择“可能不会退出”,5.72%的消费者选择“无法获得”。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对意外开支的反应有所改善,能够应对三个月的意外开支总体比例增加了1.34%,但仍存在明显缺陷。
五个因素与消费者金融知识显着相关
从消费者金融知识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对金融知识整体有一定的把握,银行卡,储蓄和信用知识的正确率高于60%;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不同群体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从消费者金融技能的角度来看,消费者通常对金融合约的权利和义务,产品风险和利益以及假币的处理有较好的把握。在识别非法投资产品和渠道,比较金融产品和服务,一定程度的掌握;在使用皇冠号码功能时,需要加强银行卡的使用,需要提高新版人民币安全功能的掌握程度。
从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来看,消费者最感兴趣的五大类金融知识是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银行理财产品,住房贷款,基金股票投资和移动银行业。服务。
从人口特征的角度来看,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在财务态度,财务知识,财务行为,财务技能和财务知识需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另一方面,调查报告通过构建消费者金融知识指数来绘制全国消费者金融知识得分。结果表明,全国消费者金融知识指数分为64.77,中位数为67.96,标准差为17.01,消费者金融知识指数分布正常。
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金融知识总体略有改善。教育,收入,地理,年龄和职业这五个因素与消费者金融知识得分显着相关,性别对金融知识得分的影响有限。
通过本次调查,央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继续跟踪消费者金融知识的变化,为金融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第二,要继续关注重点人口和地区的金融知识水平,特点开展适当的金融教育活动,注重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改善消费者的金融行为。第三,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并利用数字技术的优秀特性,开拓更多的数字时代。与人口变化兼容的金融教育工具。
文/记者程伟
协调/余美英
中央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了
《2019 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
消费者最感兴趣的五大类金融知识是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银行理财产品,房屋贷款,基金股票投资和移动银行服务。
教育,收入,地理,年龄和职业等五个因素与消费者金融知识得分显着相关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