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零售下滑,电商红利消退,如今的中国零售市场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无论线上线下,每天都有不少的店铺关闭,不是他们的东西不好,而是他们的综合竞争力不够。品牌化是老生常谈了,但面对这样的环境,“品牌化”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成为品牌,是做零售的唯一出路!
那何为品牌?
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简单地讲,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
成功的品牌,必定具备识别标志、精神象征,价值理念这三个标志。价值理念,就是你创立这个品牌的原因和初衷究竟是什么?这也是大部分品牌所缺失的东西。
随着品牌意识的崛起,商业界呈现出一种矛盾的两极:服务小众的品牌更注重品牌建设,但是受困于消费群体量,很难获得规模优势;大众品牌普遍低估品牌构建的重要性,虽然有规模优势和扩张优势,但是很难牢固占领消费者心智,建立竞争壁垒。都不完美,极少部分能意识到兼顾到消费群体量和品牌建设的品牌,最终都取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
以目前最盛行的“快时尚化”趋势举例,商家都意识到“低价优质”是这一轮消费升级后的的普遍需求,除了大量新的快时尚品牌涌入,更多旧品牌纷纷转型快时尚。
但旧的经验解答不了新的难题,市场和需求,每一天都在变,常变常新。过去的快时尚做好产品,做好效能,稳固供应链,快速更新快速销售就足够了。你很少见到快时尚品牌会把精力放在品牌建设上,但这一套在当下已经失灵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批量的快时尚化之后,实体零售依然在以倾翻之势下滑?
2015年进入国内市场的设计师快时尚品牌KM无疑是极其明智的,这是非常鲜见的肯在品牌建设上投入精力的快时尚品牌。除了以快上新、快迭代、快执行著称,能将互联网界的粉丝经营理念为己所用,深耕自身消费群辐射品牌影响力,这一点实属难得。
业内数据显示KM两年时间已经开店超500家,覆盖169个城市。当一个品牌拥有千万量级的消费受众,再将需求、偏好分析做细做到个体,这其中的功底要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而由此可以获得突破性的业绩就属实至名归了。
纵观零售历史,真正能跑赢涨跌的品牌,通常都有三个共同的制胜法宝:
1、忠于品牌自身,做自己
专注于自己的本位,守住自己的本位。
大家都说日本经济衰退了,但你去到日本,发现在“爆买”的不仅仅有中国人,还有日本人,亚洲人很爱购物,很爱买东西。在日本,大家都可以看到很多的是“忠于品牌自身,做自己”的店铺,几十年到上百年,业务都没有改变过,甚至产品很单一。卖茶的可以一直卖茶,做点心的就只做点心,做豆腐一直做豆腐,这就是忠于自己做自己。只有你忠于自己做自己,才能够把对手抛在身后。然而这忠于品牌自身,做自己并不代表是一成不变,在忠于自身的基础上也得学会创新,与时俱进。
2、角色换位,随时思考“如果我是消费者”
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商品。
换位思考无论在做人还是做事上都是非常重要,而在经营上就是站在顾客的立场来思考实践,只有站在顾客的立场,你才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你该提供什么。KM旗下的产品为刚踏入年轻的男性提供可以支付的起的时尚服饰,比廉价品牌多了品质和设计感,比起精品高定,保护了年轻人的荷包。年轻人有什么理由拒绝?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简单
世界上只有简单的事物才能持续发展。
简单的规则就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的东西才能被复制被模仿。
宜家创始人Ingvar Kamprad有一句名言,"简单就是美德",这是宜家成就事业的关键点。
麦当劳,肯德基,他们追寻的也就是简单法则,
简单并忠于品牌自身、做自己,正是当下品牌最缺的品质,太过于浮躁的我们,现在需要让自己沉淀下来,慢慢地去学会找到经营品牌的规律,找到经营品牌的方向,找到经营品牌的初心,这样才能够让品牌走得更远。
(以上数据提取于最新出炉的世界500强)
沃尔玛、苹果、可口可乐、宜家、星巴克,这些都是零售业中的佼佼者。能成为世界500强,他们肯定有着自己的一套,我们不妨去分析和研究这些品牌创始人的风格、产品的风格特点,探究他们是怎么开发产品、是怎么规划空间的、是怎样去实现商品购买的自动化模式的,是怎么去做陈列模式的探讨。探讨这些过后相信你们都有很大的收获。
透过学习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历、经验,借此来反思我们的品牌的经营策略,从而推动我们自己的品牌,去实现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在未来,不再是所谓的民族品牌的时候,更多的是做“人”的品牌。让人们更幸福和愉悦是未来的品牌必备的基因,未来品牌的存在是为人们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的,而并不仅仅只是廉价。
所以,我们要去学习了解其他品牌,从别人的经验当中,找到品牌自己的出路。所有的品牌都不是一出生就是他现在的模样,每一个光鲜表象的背后都有默默地付出。我们要坚信,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