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2月12日讯 今年春节,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你听不到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听得见是村村响的广播声、流动宣传车的喇叭声;你看不到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街道集市,看得见的是戴着口罩四处奔波摸排的党员志愿者,是防控一线飘扬的党旗、闪耀的党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他们是父母、是丈夫、是妻子、是儿女,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一直坚守最前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疫情不退,决不罢兵”的诺言。而在共华镇,每天都在演绎着这样一些平凡温暖的故事……
他们没有“金钟罩”,也没有“铁布衫”,却为疫情防控筑起“铜墙铁壁”
“刘嗲,吃饭没有啊。我来给你们量体温了”。一大早,共华镇和裕村村医张金孔又照常敲响了“武汉返乡人员”的家门。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副口罩就是这个村医的全部防护装备,靠着这套不太专业的装备,他已连续半个月每日两次为重点人群提供上门服务。没有防护服,就用家中的旧衣服、一次性雨衣代替;没有护目镜,就用摩托车头盔来代替;没有消毒设备,就用小瓶子装上消毒药水坚持每上门一家消毒一次......就是这样一群坚持驻守各村组的“赤脚村医”,将一个个朴素的身影留在群众家里,刻在村间小路的风里雨里。他们用温度计记录体温也传递温暖,稳住了返乡群众焦虑的心;他们用“原创”装备护住自己也护住群众,筑起了全镇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铜墙铁壁”。
他们不会“轻功”,也没有“内力”,却为防控疫情学会“飞檐走壁”
快速摸清返乡人员的信息,并及时做好跟踪管理,对共华这个外出务工人口占比较大的乡镇而言,确实是个“大工程”。但疫情就是命令。共华镇迅速行动,组织人员夜以继日地开展“大数据”比对,一线人员全力开展地毯式摸排调查。他们有的拿上喇叭一组组宣传,有的一户户敲门排查,有的拨通电话一个个询问,有的打开微信进行群发......他们的“千方百计”,可能收获了“另眼相看”或“拒之门外”,但他们却笑着说“办法虽‘土’,但是却有效果。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能摸清底数,严密防控。”在安静的街道、村里,只有他们在疾步逆行;当大家都在用微信、电话“云过节”的时候,只有他们在用微信、电话“忙摸排”。他们不会武林绝学,只是用自己的办法“飞檐走壁”,用最快的速度摸清了全镇返乡人员信息,为疫情防控建好了一道“防火墙”。
他们是平凡的父母,普通的儿女,却在这特殊时期拥有“三头六臂”
赤山大桥执勤人员夜晚对进出车辆人员检测体温,一个班6小时,要检查400多台车1000多人。
你在哪?我在福建,我在邵阳、我在娄底、我在长沙、我在湘潭、我在宁乡……报告!无论我当时在哪,今天大年初二,我已在共华!返岗18天,共华镇全镇干部仍然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战斗着。镇疫情防控指挥所办公室的灯在凌晨3点依然亮堂,数据分析、信息整理、表格报送、物资安排,他们忙碌得井井有条;党员志愿者胸前的党徽闪耀,分发消毒药品、值守外来人员登记处、走家入户宣导,他们中有“老当益壮”的50后,也有“顶起半边天”的“娘子军”......他们是铁人吗?他们总是起早贪黑,似乎有耗不完的精力。可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有的家隔千里,却早已“入乡随俗”满口“沅江腔”,加班后抽空与家人的电话也忘了切回家乡话;他们有的家近在咫尺,却“不能”回家哪怕吃顿饭。他们也是父母、儿女、丈夫和妻子,但在特殊时期,他们化身“超人”、战士,用“三头六臂”为共华群众筑起生命健康安全的屏障。(李德辉 林婕 廖文)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