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王德志:为古镇挂轮“新月”(组图)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2-04 11:20:56

本网12月4日讯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几乎所有人能脱口而出的句子,传达的正是自古以来一弯新月带给中国人的诗意。



和王德志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两年前。当时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我喜欢用“庄主”来称呼他。

王德志正在做的“月上”高端人文酒店品牌,就是要在居住的功能、人性的服务之外,更把于此栖居的旅人引入到中国传统的文化诗意之中。

古镇当然是呈现传统中国最好的布景。但中国人内敛的性格更喜欢隐逸,而现在哪个古镇不是游客喧闹的景区呢?如果要做“月上”,首先是要在古镇开辟一块清静地。



王德志有自己的设计公司与施工团队,被多所院校聘为客座教授与名誉院长,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一直希望自己对于人居环境的理念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先后参与了诸如城市规划、五星级酒店、5A甲级写字楼、大型商场、浦东机场、昆山香格里拉大酒店的设计与城市雕塑等项目。天南地北、境内境外的古镇小城也不知道跑了多少。但真正浸透他自己以文化诗意主导环境设计这一理念的,还是始于2004年,他偶然来到天下第一水乡周庄。

当时在周庄古镇区内,沿着悠长的南市街一直到尽头,右边是全福寺,左侧是南湖,中间是公园管理房片区,大约八亩左右,王德志见到后,发现了更多的可能。7年后的2011年,当王德志再次来到周庄,南湖区公园管理房片区还未开发,他就选择了这里,做了“月上”总店。

园子大门临南市街,上面挂了一块牌匾:南湖秋月。入口两侧用青砖旧瓦砌筑围墙加以装饰,以前收来的老门板,重做了一扇小门,却藏在曲径的尽头。曲径夹道植以修竹,让出了空间,但却增添了通幽的韵味。



但在临湖的一侧,王德志却让人与湖近了又近。沿湖的居所皆搭出挑空的平台,床就在平台上,人就在水波上。

而在园子向南的一侧,亦有游人往来,王德志则通通立以矮竹,矮栅之后借高大的香樟树阴形成一个相对的饮茶小院,借花树做遮掩,借小院隔喧嚣,在开放和独立之间获得平衡。“南湖秋月”也在这种匠心之下,于古镇之中辟出一个自成一体、闹中取静的小庄园。



但这只是王德志为自己辅就的一块画布。中国人的诗意,从来离不开历史,而这里的历史又是什么呢?

一千七百年前,不愿参与内战的张季鹰写了文学史上著名的《秋风歌》,放弃高官归乡,相传在这里隐居垂钓。

公元一千年前,王安石、范纯大都曾来访并留下诗文。

就在一百年前,南社诸君子也常常在周庄社集,研讨诗文。

一千多年来,文人们在这里共同的眼中景、心中情又是什么呢?王德志决定以“月”为主题来构建自己的小庄院。“月”,可呼之为文人之心。“南湖秋月”,也成为周庄传统的八景之首。



以水托月。王德志在庄园中开凿溪流,入门便须踏过小溪。溪下藏有王德志从三山五岳带来的石料,溪流又在门前东西两分,西边去往膳堂和大茶室,东去向湖,则利用原来留存的几座古建筑,围绕成一个中心庭院。这也是庄园的客房所在。

沿溪边,王德志植以香草芦荻,巨缸养荷,取自然之意。但最是当中的溪水环绕的老枇杷树,树下设石条为几,草蒲为席。夜坐树下,或夏季满树枇杷撒金,或叶厚绿肥,疏影之间当空见月。

枇杷树侧另有一不知岁月的老樟树,王德志砌以石台,却面向枇杷树立了一面大镜子,白天投映树影,晚上映射月辉。而在枇杷树前则设一小小舞台,观月品茗之余,十余好友可在此演示琴瑟,唱一曲昆曲,是最好的月下小聚场所。

而绕过房舍则直观大湖。王德志以廊桥沟通借用原存湖中的石坊,多饰幔帐。湖风猎猎,平波渺渺,最是看皓月洗青天的好地方。



月,成为这个小庄园的灵魂。但王德志更刻意小处的精细,凡题写摆设无一不依古意。但他又并不是完全的复古,他把人居设计的精髓归纳为人的需求。而今人的需求又与古人是不同的。

按今人的生活动线来设计每个客房的格局,按动线上人可能一抬眼的视点来设计每个小景观,按动线上人的需要来安排最顺手最方便的陈设。青年求学时,王德志曾游历了80余个国家,打开眼界。他给客房采购配备的也都是今天最优秀的产品之一。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现代化的功能潜藏其中又毫不违和,正体现了一个成熟设计师的功力。



金乌西挂,游了一天古镇到庄园中入住。左近古寺梵唱依稀传来,大湖尽头皓月东升,挂上飞檐,在枇杷树下投下纷乱的影子。这一刻的眼中景也许是古人的眼中景,心中情也许是古人的心中情。

王德志本人并不是十分在意这个小庄园的经营情况,将自己一家搬来入住。他更看重的是打造一方世间的世外之地,用人居诠释古镇的人文诗意,却意外地受到追捧。现在,他在苏州古镇同里以《西厢记》为主题的小庄园已经完成开放,在苏州古镇锦溪的一个小庄园也正紧张地施工。他希望,自己的小庄园可以象新月一样,给所在的古镇无声地洒下诗意的清辉。(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