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12月4日讯 “当兵时,老婆就说,她能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我,因为我皮肤黑。来村里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之后,老婆说我更容易辨认了,因为,这一年下来我比在海南当兵时还要黑!”采访余利辉时,他这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立即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陌生感,也让记者对这位军人出身的扶贫第一书记,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用真心动真情 走村入户建感情
今年45岁的余利辉是湖南省财政厅驻洞口县月溪镇管竹村的扶贫第一书记、扶贫队长。管竹村村主任龙礼容告诉记者,从2018年3月驻村第一天起,余队长就马不停蹄地在村里走访、了解情况。余利辉坦言,当时压力挺大的,对他而言,时间十分紧迫,因为满打满算,也只剩下一年多时间就必须完成脱贫任务。22年的军旅生涯,当兵出身的他,有着极强的使命感,“上不愧对党,下不愧对老百姓,中间不愧对单位和上级领导的托付”,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自带压力。压力之下,他每天两三点就自然醒,六点钟天一亮就到村里转悠。因此,他在短时间内就迅速了解了村里的情况,也让村时里的老老小小短时间内就迅速认识了这位第一书记。
驻村的前3个月,工作队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坚持“白+黑”、“5+2”,克服天气炎热、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困难,对全村133户贫困户,18个村民小组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进行走访调研,对全村18个村民小组的水、电、路、网、沟渠、以及学校、村部等公共设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为制定3年帮扶规划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布置开展的“三问三查三提高”、“大走访、大排查”和“向群众交满意答卷”活动中,扶贫队和村两委干部更是带着感情和责任多次遍访全村群众、召开了10余次院落会议,与村民拉家常、讲政策、谈发展、说变化、听意见、化矛盾、解困难,以实际行动当好群众的贴心人。通过不懈努力,巩固了干群关系,深厚了干群感情,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提高了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65岁的村民龙运美老人逢人就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干部,任何时候都在工作。
抓关键带队伍建章立制强班子
乍到管竹村时,余利辉还有点不适应。习惯了军事速度、令行禁止的他,在村里有点找不着感觉:管竹村“两委”班子于2017年6月经选举产生,其中两人是新任村干部。新班子团结、务实、肯干,干劲足,在群众中享有较好口碑。但村委会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也没有相关工作制度;村部工作节奏缓慢,任务交待下去较长时间得不到进展和反馈;通知开会超过约定时间半小时了还不见人影;村里山高路烂、环境卫生差、垃圾往小溪里倒、村道毛草石碴更无人清理,村民人心散乱、大家各自为政,甚至不相往来。
面对这个情况,余利辉立即调整思路,从抓村干部执行力开始入手。为帮助村两委及干部在凝聚力、组织力及精神状态、工作能力上尽快适应脱贫攻坚战的高要求,驻村后,扶贫队着力在强班子、建制度、带队伍上下功夫,下大力气打造永不撤出的工作队。工作队坚持以身作则,在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实干苦干上为村干部作表率。坚持与村干部同工作、同学习。坚持把人团结起来,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通过学习交流、个别交心谈心,发挥传帮带作用,团结带动村两委干部进而团结带动党员、组长凝心聚力抓脱贫攻坚。坚持把制度立起来,严格支部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度,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充分发挥民主。指导村两委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保障党员、村民代表和群众的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也由此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坚持把组织活动抓起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主题党日及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主题教育开展后,9月份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余利辉率先给全体党员上了党课,并积极联系县文体局来村里进行了一场“迎国庆、话扶贫、颂党恩”的送戏下乡活动。
在工作中,余利辉既当裁判、又当教练,还当运动员。经过努力和辛苦工作,村两委组织领导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较好地发挥了脱贫攻坚战中的关键和核心作用。
解民忧打基础 齐抓共管促发展
管竹村是典型的山区合并村,地广人稀,农田水利、通村通组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呼声很高。工作队在进驻不到3个月后,在省财政厅党组领导的支持下,立即争取资金启动完成了2公里弯急坡陡路烂安全隐患大的入村道路的拓宽、修复改造工程,完成了教学点的维修改造工程,解决了全村群众出行的大问题和校舍漏风漏雨的问题。为多争取资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工作队反复多次向厅领导汇报,与县水利局、交通局、国土局、文体局协调,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将近11公里通村道路建设及拓宽、7个组的安全饮水、近万米的水渠硬化、800米河堤加固、1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设、教学点的维修改造、路灯安装以及将近2000立方护坡、错车道等零星建设工程。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以奖补的方式进行民房改造、屋前屋后和入户路硬化,共计换瓦9000余平方,木墙刷漆近3000平方,前坪硬化面积近3000平方,入户路近2公里,极大的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了群众居住出行条件,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谈及这众多工作中,最令余利辉有成就感的,就是村学校食堂的改造。在走访中余利辉发现,村里孩子们上学路途比较远,孩子们基本上是每天早上随便吃点东西就上学,中午在学就靠吃营养餐:几片面包和一瓶牛奶,这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来说,既难以保证全面的营养、也不符合当地的生活习惯。余利辉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取消原有的人均4元一餐的营养餐,在这费用基础上增加1元,请专人为孩子们做饭,看着两菜一汤的伙食,孩子们吃得争先恐后,家长们也感觉特别满意,余利辉更是满心感动。余利辉还争取经费为学校老师解决了电风扇、电烤炉匮乏的问题,老师们的幸福指数也大大提高。
建基地抓加工 因地制宜兴产业
长期以来,管竹村虽然有着一定的林业林地资源,但基本上是零产业零集体经济。工作队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征求群众意见,坚持因地制宜,确定了“一养二种两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养蜂、种植油茶和山苍籽、加工足球和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