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11月19日讯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发布了《中国旅游住宿业发展报告2019》,报告指出,对于住宿行业来说,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之间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其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单兵突进,否则难以健康持续发展,应该站在旅游产业价值链和住宿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角度来看待各相关产业和市场主体的发展。
报告指出,就住宿产业链上的企业而言,酒店品牌方更加爱护品牌,严控品质,提升溢价;更注重产品研发和文化融入;不断实施酒店品牌升级;区域选择上跟随国家战略进行区域布局,例如世茂酒店集团布局港澳大湾区,绿地酒店集团布局“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等;民宿服务在打造高效价值链和产业集群。酒店业主方也开始注重品质。
在谈论住宿业创新的同时,一定要认识到服务是酒店存在的根本,不论是顾客 “看得见”与“看不见”、“感受得到”与“感受不到”的都同等重要。空气质量、布草酸碱度、废水废气排放等绿色环保已成住宿业底线要求;服务以人为本,提供便利与贴心服务,特别要重视服务的关键接触点与关键时刻;要在住宿业倡导匠心精神,增强员工得服务责任心,同时也要竭力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在住宿行业监管上,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政主管部门事实上的缺位。我国规模以上住宿机构有10万余家,更广泛意义上的住宿机构可能高达60余万家,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过星级饭店标准监管着1万余家星级酒店,但一旦住宿行业出现负面事件,媒体和公众把目光都聚焦到文化和旅游部门。鉴于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调整住宿行业管理体制,制定旅游住宿业分类标准和建立住宿业统计体系,还可以考虑制定住宿业发展专项规划。此外,需要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如地方政府在引进酒店品牌时应取消对本土酒店品牌的歧视性规定;培育多元化、具有创新精神的市场主体;优化和修订星级饭店标准等行业标准,对行业监管从严执法。(伍策 楠雪)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