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深秋,必去地坛。
地坛,在北京的公园里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它不像北海、颐和园具有皇家气派,也不如故宫、天坛恢宏壮丽,可是很多人都喜欢它,一想到它,心里就会泛起一种安静的感动,似乎还带着某种清冷的哲思的气息。
这全是因为一个人和一篇文章,那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这篇感动了几代人的散文,使地坛不再仅仅是北京的一处古典园林,还成为北京文学地图上一处不可忽视的人文地标。一个北京人,来过,又离开,把他的灵魂安放在这座园林之中了。
史铁生还有另外一篇令人难忘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每看必流泪,所以,秋天,地坛、史铁生似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好吧,在北京最美的秋天,谁和我来一起追思他……
青年史铁生
30多年前,一名面容清癯的青年人几乎每天都会摇着轮椅经过荒芜破败的地坛公园,他常在公园里从清晨呆到傍晚。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很多年后,他这样回忆。也许当年有人曾在园中遇见过这个神情黯然的青年,但是没人知道,他的内心当时正在经历怎样艰难的生死挣扎,甚至命悬一线。
双腿残疾以后,史铁生动不动就发脾气,突然砸碎面前的玻璃,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从发病到截瘫,他自杀过三次,因电灯短路而活了下来。
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在生命中最妙不可言的年纪突然失去了被他视为最宝贵的东西,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为绝望、自卑、孤独、迷惘的时候。就在这样一个时刻,不能更早也不能更晚,刚刚好就在这个时刻,他踏入了地坛。
他在园中看到的是400年的时光“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的地坛和今日不同,未经修整,只是一座“荒园”、“废园”,然而,这颓败与荒芜正契合了史铁生灰暗的心情。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荒草丛生的地坛让史铁生的心终于安静下来。“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为什么而活着?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是史铁生在他20岁身体瘫痪后几乎每一天都要面对并且思考的问题。曾经有10年的时间他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一场冤案,想要为这场“冤案”翻案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