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经济”在年轻人中愈发流行。代遛狗、代取东西、代吃东西、代堆雪人、代喝奶茶、代相亲……诸如此类,花样繁多,可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基于大量个性化需求而产生的“代经济”也引起了舆论的热议,但有人认为“代经济”就是“懒人经济”,甚至出现了“年轻人越来越懒”的声音。事实果真如此吗?
客观而言,任何新兴的商业模式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必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代经济”也不例外。“代经济”是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细化的结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方的利益共赢,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代领快递可以节约收货人的时间,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甚至能开拓一个新的代理市场。因此,从宏观层面看,“代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刺激市场与消费升级有一定的作用,不能简单地贴上“偷懒”之类的标签。
但是,不少人在谈论“代经济”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其内部的复杂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舆论面对一个新现象,出于描述的方便,往往会给出一个简单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可能是以偏概全。比如,之前的流行词“隐形贫困人口”,就过度强调了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实际上其中也有调侃的意味,并非全是负面的涵义。再如“共享经济”,表面看起来都是好事,但也出现过打着“共享”旗号的“共享女友/男友”这类荒唐之事。
“代经济”也是如此,它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负面因素。比如,代取东西与代吃东西,看似很像,其实差异巨大,前者有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后者则无实际意义。至于代相亲、代写作业这类“代经济”,则对学习、生活更无正面作用,问题严重者甚至会涉及法律风险。因此,具体区分“代经济”中的不同类型,对理解、优化“代经济”大有裨益。
区分“代经济”不同类型的标准,就在于它能否构成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以及它能否得到必要的监管。美国企业家彼得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